夜间活动动物拥有色彩视觉 徐俊培 |
当夜幕降临,周围陷入黑暗时,人类的眼睛中只有模糊的黑色和白色。人们一向认为,夜间活动的动物也只能看到黑白二色。但是瑞典伦德大学的动物生态学家、研究视觉的专家凯尔帕等人认为,诸如蟾蜍、壁虎、天蛾、蛙、黄蜂、萤火虫以及深海中的一些动物都能在夜间拥有色彩视觉。 脊椎动物眼球的视网膜上有两类光感受器细胞,分别为锥细胞和杆细胞。人类的眼球有分别对应长、中、短三种波长的锥细胞,分别感知红、绿和蓝三种颜色。把来自锥细胞的这些信号加以组合比较,就能分辨出像彩虹那样丰富多彩的颜色。杆细胞能分辨出暗淡光线的细微差别,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反应是相同的,所以不能分辨颜色,只能辨别黑白。 色觉需要使用不止一个的锥细胞,因此在低强度光线下,不同的锥细胞必然只得到极少的光,使得眼睛分辨对象极不清晰,这就是在暗淡的光线下色觉不普遍的原因。 要想在夜间分辨颜色,就要让尽可能多的光进入视网膜。壁虎具有大瞳孔的晶状体眼球,可使更多的光到达视网膜。天蛾、蜜蜂和蝴蝶等无脊椎动物都具有复眼。复眼是多面的,由含光感受器细胞的无数小眼组成。在眼球中央,有称为感杆束的感光管,它能吸收入射的光,既起到脊椎动物杆细胞的作用,又能起到锥细胞的作用。俄罗斯和芬兰的学者通过动物行为试验,证实了壁虎、天蛾等在夜间确实是根据不同颜色来选择觅食的。 徐俊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