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路名真难记

李大伟


  看香港的地图,头昏眼花要人命。

  香港本岛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山路,山路必须弯弯曲曲地绕着山,以减低坡度,投影在地图上,香港的路就像地形图的等高线。路面又窄,宽的,仅容两辆车肩并肩地交换,更多是单行道,表现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像罗纹旋,一团乱麻。路名呢,更渺小,被挤对得像老鼠屎似的。所以看香港地图,必须哈着腰,拿着放大镜。

  相比之下,浦东新区的路是香榭丽舍大街,笔直、宽阔,看浦东地图就像看售楼广告,只有大路、直路,没有小路、岔路,都是一步到位的终南捷径。而且,路名的字大大的,尤其“世纪大道”四个字,就像陨落在地图上的麻将牌,可以镇纸!看完浦东新区的地图,走过浦东新区的道路,再看香港地图,再走香港的路,一个是康庄大道,一个是羊肠小道,简直是铁拐李挑水,前七后八的吊桶,不是高就是低,走一路洒一路。

  看香港地图,好不容易看清了路名,却记不住路名。路名,既没有意义,字与字之间又没有联系,还佶屈聱牙,陌生得读不下去,自然记不住。原来香港的路名往往是英国殖民人物的姓名,未翻译前,已掺杂了广东方言,这样,英语的发音已经变异,再译为汉字,不伦不类,即使你有些英语基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比如铜锣湾的“渣甸坊”,什么意思?莫名其妙。幸好有个俗称:“上海街”,知道那里专卖女人便宜的服装、饰品,自然“卡头”(上海俚语:不正宗,从90年代“大卡”变异而来)货,“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总算绕到了记得住的联想词。

  更多的是记不住的。

  我住在半山斜坡上,门前的那条路叫罗便臣道,沿着“些利街”下来,穿越士丹顿街、伊利近街、坚道、荷李活道,其中还有许多路,没有及时用笔记下路名,实在想不起来。在马路上问路,路名永远说不全,只能出门前将路名一一写在纸上,攥在手里,等到迷路了问路,将纸条奉上,当地人还是不认识,原来他们不识简体字。幸亏不是赶集,否则,“找到布袋散了集”,翻译成上海闲话:“翘脚到了,会议散了”。

  香港的路名,让我想起了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路名,有些是对普通市民来说非常冷僻的科学家的名字:哈雷路、高斯路、郭守敬路之类。张江高科枝园区用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作路名当然也有道理,但是对于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一些市民来说,也许会产生认记的不便。我住在张江的对面,但到了张江,就像到了科幻基地,至今不记得曙光医院在哪条路上,别人问我,我挥手一指:喏,那里!只有方向,没有地名坐标,像过去郊区的菜农指路:东边边、西边边。

  相反,外滩一带的路名就非常好记,那里曾是英国人的租界,地名也是英国人起的,它有一目了然的规律:东西向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字,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南京路、北京路,南北向则以省命名,西藏路、云南路、广西路、浙江路、河南路。这个命名法非常高明,都是大地方的名字,容易记忆。沿用至今,方便众人。

  写到此,突然产生一个问题,同样曾经是英国人管理,香港的道路为什么不参照上海的方法?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