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将来沪献演马勒巨作 《大地之歌》唱响唐诗 杨建国 |
|
10月23日,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将由音乐总监乔纳森·诺特率领,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以一场德奥名作音乐会为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添上浓重的一笔。音乐会上,听众不但能领略到由黄蒙拉担任独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魅力,还将感受马勒《大地之歌》的宏伟声势。《大地之歌》因难度高、场面大,很少在上海演出,而该作品与中国唐诗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谜团,多年来经常引起中外学者的讨论。 悬案广受关注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处于人生低潮时,读到了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的唐诗译作《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坎坷遭遇和悲壮情怀,引起了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他挑选数首唐诗作为歌词,于1908年完成了这部“为男高音、女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近100年来,《大地之歌》不但成了名闻世界的经典之作,而且,作品中歌词所对应唐诗的研究,也成了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们的一大课题。 《大地之歌》共分六个乐章,根据历来的研究,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被学者们认定是李白的《悲歌行》,第四乐章《美女》,显然出自李白的《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的醉人》则源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告别》应该来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两首诗。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和第三乐章《青春》与哪些唐诗相关却似悬案,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 学者破译考证 马勒阅读的《中国之笛》,其实也是根据其他版本的译文编撰而成的。不同作者翻译风格的不同,使马勒读到的唐诗,与原作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些年,在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提议和关心下,围绕《大地之歌》中第二和第三乐章的谜团,我国曾展开过由全国各地学者广为参与的破译考证。有的专家仔细求证歌词的词意,研究唐代诗人的生平并与作品进行对照;有的则从转译版本入手,根据译意来寻找对应的唐诗原作;有的甚至把马勒的歌词译成多种中文版本后输入电脑,在《全唐诗》近50000首作品中进行比对查找…… 形成不同观点 2000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大地之歌》唐诗歌词解译”学术研讨会。数十位来自音乐界、古典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学者,总结了当时有关这一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成果,最后大家确认,第二乐章《寒秋孤影》为唐朝诗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而对第三乐章署名李太白的《青春》,则形成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源于《宴陶家亭子》,有人认为源于《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有人认为源于《清平调三章》题注,也有人认为《青春》完全是译者的仿作。由于没有定论,因此,围绕第三乐章的研究考证,也成了扑朔迷离的“悬案”,被人称为“世纪之谜”,近年来,仍有考证破译的论文陆续问世。 话题又被提起 正因为留存着悬念,每当《大地之歌》上演,相关的话题总会在音乐界被重新提起。前年,我国作曲家叶小纲还参照马勒的这部作品,创作了中国版交响作品《大地之歌》,由中国爱乐乐团巡演欧美,引起了当地音乐界的关注和议论。这次,班贝格交响乐团带着马勒的《大地之歌》献演上海,相信将再一次引起音乐界人士和爱好者们的兴趣,成为本届艺术节上一台受人关注的音乐会。本报记者 杨建国 评论 0710141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