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足脑筋让“钟鼓”齐鸣 ——何训田谈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 杨建国 |
从四川调到上海音乐学院之后,作曲家何训田就一直在酝酿举办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经过他与同事们的努力,在文化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上海教委的支持下,被称为“我国第一次国际交响乐比赛”的“钟鼓奖”国际作曲比赛,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征集、初评之后,终于进入决赛准备阶段。昨天,何训田告诉记者:“10月30日,由瑞士指挥家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将在上海音乐厅以音乐会形式上演6部决赛作品,并当场揭晓获奖作品。” 多年酝酿第一次 国内勤于耕耘的作曲家不少,交响乐作品每年也在诞生,但是,国内的交响乐比赛却屈指可数,而且要相隔数年才评选。因此,许多作曲家只能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外国去参赛。何训田与他的同事们每每谈起这个话题,心里就有隐隐的痛。上海有亚洲第一支交响乐团,上海籍作曲家黄自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怀旧》,上海为什么不能举办中国第一个国际性交响乐比赛?这个话题在同事之间谈论了多年之后,终于被列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纪念活动的日程。 高额奖金表尊重 “为起个名,我们就商量了两个月,最后定下了‘钟鼓奖’这个名称。钟和鼓都是我国古代的乐器,而且取其谐音‘中国’之意。”可见何训田等为这个比赛动足了脑筋。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比赛设立了以36周岁为年龄线的“春钟奖”和“秋鼓奖”,两个组别分别只设一个大奖,奖金为16万元人民币。“国内的一些比赛,最高奖也只有几万元。我们设置的这个奖金标准,只是为了表示对作曲家辛勤劳动的尊重。”据上音作曲系副主任尹明五介绍,国外的国际交响乐比赛,奖金最高的达10多万美元,“与多数国际比赛相比,我们的这个标准,也算是比较高的了。”何训田说。 失去资格也高兴 由作曲家们运作的国际作曲比赛,一切细节都讲究“专业”二字。譬如,当了评委或者工作人员的作曲家,必须放弃报送作品参赛的资格。“我们统计过,在参与运作这个比赛的人员中,至少有20部作品失去了机会。”不过,当他们看到来自欧洲、美洲、亚洲许多国家寄来的50多部作品时,却非常高兴。国际一流的当代作曲家将来沪当评委,并举办8次大师课,何训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让我们了解许多最新的音乐理念和动向,也算是有失有得吧。”他想了想又说:“过几天,比赛就要进入决赛阶段,全国各地及国外已有大批音乐界人士表示要来参加和观摩。这对于上海,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促进音乐创作的盛事。” 本报记者 杨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