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3版: 教育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游,真的就游不出新意吗?

马丹

  ■ 秋游不该只是走过场,应当让孩子们摆脱课本束缚,放松心情 图CFP

  ◆ 本报记者 马丹

  正值申城中小学生秋游时节,但年复一年的“室内游”、“公园游”味同嚼蜡,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更有学生干脆请假回家休息。而为了安全,出游“缩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秋游,以运动会等代替。

  路线单调 活动内容乏味

  变成自由活动

  小峰就读本市某高中二年级,原本学校在上月安排了秋游,但受台风影响,学校取消了秋游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生三五成群坐在教室里,靠聊天、打牌、吃零食消磨了一天时间。“原先还挺期待的,结果变成室内活动。”小峰失望地说。

  怕出事故而取消秋游的学校有不少,一些学校甚至有二三年没组织秋游了。一位老师说起学生秋游,就特别无奈:“现在家里一个孩子,万一出点事,谁也担不起风险。”学校害怕孩子喜欢,本市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位居青少年课余最感兴趣的活动前3位。

  选址没有新意

  许多学校一般都选择公园作为秋游地点,范围也拘泥在东方绿舟、世纪公园、鲁迅公园、闸北公园等数十家。但对于学生而言,公园游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高一学生小姚说:“希望今年秋游不要再去佘山了,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去过4次了。”一位中学女生干脆请家长写了请假条,向老师请假,“反正没啥好游,不如在家睡觉看书。”

  公园游也让家长头疼不已。郭女士一直坚持“孩子要放养”,平时一有机会就带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去公园、博物馆逛逛。“但现在一到春秋游,学校就喜欢把学生拉到东方绿舟。我都不能再带她去那里,一去她就觉得没劲。”

  商业味道太浓

  学生春秋游的商业味太浓。为图省心、省事,一些学校把春秋游包给旅行社后,就撒手不管。长宁区一位小学校长说:“以前组织春秋游,各年级老师都会根据教学内容,亲自踩点。现在,很多旅行社都会找上门,要求学校参加自己公司的活动。”该校长还透露,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看台晚会或看场演出也成了春秋游选择。

  据调查,一些学校的春秋游包给旅行社后,还由原来的各年级分散行动变成了全校活动。人一多,领队老师或导游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玩得尽兴。

    多花心思巧设计 形式内容应有变

  秋游乏味无趣,学校应该多花心思设计。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谢诒范认为,春秋游都应该提高含金量。“不要把春秋游变成公园里随便玩玩,更不要学生被动地去参观、学习。应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方案。形式和内容都应有变化,难度上要有一定挑战性,给孩子多些选择,才能真正寓教于游。”

  农村娃进城 城里孩下乡

  一些市中心的中小学开辟的“农家乐”、“渔家乐”等秋游活动颇受学生欢迎。上海建青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学生就到松江体验了一把“下田锄地”的滋味。挖红薯、抓小鱼这些农村孩子的游戏项目,在城市孩子眼中特别新奇。小学部主任李秀倩说:“城里孩子缺少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这些平时接触不到,特别受欢迎。我们还带他们去看斗鸡,不少孩子虽然吃过很多鸡,竟然连活的鸡都很少看到。”

  农村孩子则进城感受一下现代都市气息。金山区新农学校都是农家孩子,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平时很少出门游玩。学校特地安排了他们参观洋山深水港、风力发电科普馆等现代场所。“从没看到过那么长的桥!”第一次看到东海大桥的孩子纷纷啧啧称奇。

  按年级设计 策划主题游

  上海实验学校则将春秋游变成一门1-10年级的学生必修的拓展课程,每年分年级、分主题出游,每次活动时间为3日。比如初一年级的“我爱森林”科学专题,学生深入天目山“寻宝”,实地采集植被标本;高一年级为“绍兴吴越”文化专题等。

  副校长徐红说,这样的春秋游课程,其实是要冒风险的。“但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因噎废食,把学生整天圈在教室里。”为确保安全,每个班级都会配备一个导游、一个辅导员和一个班主任,每个年级还会另外配备3、4名学科老师。“选什么学科老师,也很有讲究。如果是科学专题,就选科学老师,还可以在旅行过程中解答学生的问题。”

  过分强调“寓教于游”很无趣

  游了回来还得交作业。作文、小报等秋游作业成了不少孩子头疼的任务。专家和家长呼吁:为何不能还孩子一个纯粹的秋游?其实,玩耍也是一门学问。

  作业成为秋游负担

  “秋游回来就是写作文,真没劲,玩得也不痛快。”在不少学校,写游后感是秋游的“规定动作”,但《记一次有意义的秋游》、《秋天》等千篇一律的作文命题却让学生直犯愁。一位中学生抱怨道:“游来游去就那么几个地方,没意思,都不知道写点啥。”为了交差,一些学生干脆上网查范文,摘抄些描写景色的词句,东拼西凑糊弄一篇。

  江苏路第五小学已经明令禁止老师给学生布置春秋游作业任务。副校长左玉珍说:“取消作业,就是为了让孩子玩得更畅快,要不还未出去玩,压力就来了。出去游玩,应该以玩为主。”不少家长也非常赞同“纯玩秋游”。王女士说,孩子每天上课,难得去户外活动,就应该让他轻松轻松。

  不该变成形式主义

  据了解,带着任务的秋游有不少。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认为,一些学校在组织秋游时,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过分强调“寓教于游”。“千万别把教育强加在孩子身上,好像一出游不学会观察、不学些大道理不行。学校的教育已经够多。应该放孩子到大自然里,让他们自由发挥。”

  教育专家认为,教孩子玩耍也是一种教育,很多孩子平时成天读书,玩得太少。记者了解到,一些学生在秋游时不知怎么和同伴玩耍,不是捧着掌上电脑打游戏,就是三三两两坐在路边聊天。左玉珍说:“和同伴一起玩耍其实学问很大,孩子既能学会与人礼貌相处,又能体会如何与人合作。”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