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经济到达顶点? 韩冬 |
|
10月16日,上证指数收6091点,上涨0.94%,深证成指收19330点,上涨1.35%。沪市继15日站上6000点后继续强劲上扬。 2007年,全国一线城市楼价一直在高位运行。上海10月16日住宅成交均价13412元/平方米;深圳16日住宅成交均价14118元/平方米;北京第三季度二手房成交均价已突破10000元/平方米;广州9月15日-21日住宅成交均价11842元/平方米。 □本报地产评论员 韩冬 高处不胜寒。 几乎是同时,股市楼市这两驾马车都好像有些力不从心了。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狂奔后,9月底10月初,两市疲惫、处于拐点的论调已不绝于耳,而市场上的反应也似乎对此进行了预警。 迹象:两市尽显疲态 9月27日深夜,央行银监会以359号文正式确认了流传了多月的第二套房贷首付提高的传闻,而选择在“金九银十”这一传统销售旺季前启动房贷新政,国家有关部门给楼市降温的决心十分明显。 面对新药,持续高烧的楼市反应明显。 屡次登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房价涨幅前列的深圳,陷入了“冰河期”,“十一”七天全市新房成交量仅为82套,其中10月3日全市一手房成交仅6套,成交面积只有区区298平方米。 房贷新政出台前后,北京楼市逐渐呈现交易清淡的局面,一些楼盘的售楼处甚至出现退房情况。 上海“网上房地产”的纪录表明,10月4至6日三天分别成交了437、409和303套商品房,3天的交易量只相当于节前周末一天的水平。 黄金周的前四天,重庆主城区商品房的日均销售量仅为平时的十分之一左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二次房贷首付提高的本身的威力并不是特别巨大,影响人群有限,但对于一直处于山雨欲来中的楼市而言,首个宏观调控传言兑现所传递的信号,使得人们对于后市宏观调控趋紧达成更多的共识。 动向越来越清晰。10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对物业税出台进行吹风,次日,央行再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分析,目前楼市积累的问题,势必会对置业者产生直接扭转其心理预期的效果,那时,一部分人最不希望看到,而大部分最希望看到的拐点或会真的到来。 另外一个资金拉动型的市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奔向6000点的时候,股市10月12日出现了宽幅震荡,盘中突然跳水,一度跌去300点,恐慌性抛盘一度汹涌而出,10月15日,大盘虽然突破6000点,但多空争战已非常激烈。 专家认为,从9月初起,大盘一直处于要调未调的状态,中期调整迟迟未能来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对后市看法已经出现重大分歧,部分机构认为,10月底至11月,将有一批利空消息集中出台。一度传言将于四季度推出的股指期货,对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1日,上证综合指数累计上涨6.50%,但沪深两市超过这一涨幅的仅有173只股票。“二八现象重现,说明市场风险很大,因为这种情况不是可持续的。之前两个交易日,银行地产股的回调整理,就是一种警示。”某券商人士表示。 学界:“U”型走势面临风险? 就像股市、楼市齐旺这一特殊的“U”型走势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的关注一样,如今两市同时出现拐点迹象的格局再次抛出了问号。 2006年下半年以来,内地股市、楼市的发展一改以往“跷跷板”此消彼涨的态势,共同阔步向前。 对此,专家并不是很意外,“跷跷板”效应之所以未发生作用,是因为目前内地经济环境与“跷跷板”效应所依存的经济条件完全不同。“跷跷板”效应依存于两个条件:一是投入到股市、楼市的资金总量相对稳定或者增速稳定;二是投资人认为股市、楼市相互排斥。 而从内地的现状来看,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一方面,由于居民消费价值观改变释放的财富、国际资本共同作用,进入股市、楼市的资金总量增速迅猛,另一方面,投资行为依据的是对经济数据的实证总结,而当内地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短期经济数据——股市、楼市齐涨,已经不支撑“跷跷板”理论时,这种对投资回报的感知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加剧了两市共同繁荣。 在采访中,专家没有对这种股市、楼市齐旺的“美景”还能走多远作出预测,一些专家还提出,高速运行的火车势头太猛,不太可能一下子停下来,但他们都着重向投资者提醒,虽然尚难以说清什么时候停,以何种方式停,但毫无疑问,这两列高速奔行的火车肯定会停的,因为从基本面角度分析,目前两市已渐渐偏离基本价值,出现了不合理、不理性的地方,而一旦势头逆转,经济将可能面临崩溃风险。 但事实的另一方面是不少人仍持续看好楼市的动力,这种观点认为,即使政府高层认识到要给房地产降温,但房地产已经成为当今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不会让它步入熊市。 但其实忽略了房地产一旦形成泡沫后再破裂,对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日本和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专家分析,这是市场运行规律决定的,当市场经过长时间的牛市之后,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的价格不会再涨,他们就会选择从市场中撤出,于是价格会雪崩,想让市场的价格维持在高位平稳运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