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 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2007重阳节99关爱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地产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专题报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 · 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的笑破肚皮

徐荣芳


  我和姚慕双的高足、剧作家张双勤第一次的合作,是把我发表在《故事会》上的《敲一记》改编成大型滑稽戏。《敲一记》也是人民滑稽剧团成立后第一次创作的大戏。戏一搬上舞台,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上海剧协”专家的一致好评。这出《敲一记》第一次送戏到苏北盐城,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

  盐城,老八路的根据地,但从来没去过滑稽剧团,那里人也没看过滑稽戏。上海滑稽戏是否能在盐城一炮打响,大家心里都没底。剧团一到盐城,最关心的是票房。团长到票房一看,心冷到冰点。放出去的几天票板,连第一场都未售完。看来,回去的路费都成问题。然而,剧场经理却说,关键不在票房,关键在于第一场。第一场如果没有“抽签”(即中途退场),以后就有苗头了。

  为了避免盐城观众听不懂上海话和江南方言,演员们把所有的台词都翻成苏北话。首场演出结束,一打听,有三个观众中途退场。大家想,这下完了,没希望了,团长关照大家准备卷起铺盖回上海。

  哪知第二天早上,剧场门口一片喧闹声。以为出什么事,团长出去一看,奇迹出现了,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团长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有人中途退场,却为什么现在又争先恐后来买票?

  后来才搞清楚,中途退场的是一家三口:父母和儿子,因儿子笑破肚皮,只得中途退场。原来儿子患盲肠炎,动了手术,刚拆了线,就笃悠悠来看戏。这戏实在太滑稽了,笑得观众前仰后合,拍手不过瘾,还拍凳。在一阵一阵的笑声中,儿子感到伤口有点疼,起初忍着不笑,谁知越忍越难受,最后“哧”地一笑,刀口破裂,血往外渗。父母只得陪儿子退场去医院缝针。

  后来,《敲一记》在盐城、高邮等地连演50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大功不可没的是王汝刚。当时还是小滑稽的他,第一次挑大梁,任主演,已经崭露头角。他为了演好剧中的角色,为了观众的笑,每到一地,总是先走街串巷,近距离接触市民,学习当地方言。他一学就会,一说就像,他成了舞台上的“开口笑”。只要王汝刚一开口,观众就笑。他一口纯正的盐城方言,说得惟妙惟肖,观众说王汝刚是盐城人。到了高邮,又说他是高邮人。总之,王汝刚在苏北深受观众喜爱。

  盐城之行,载誉归来。当时身为团长的滑稽大师杨华生也将这“笑破肚皮”的故事编成独脚戏小段,经常演出,又使观众笑破肚皮。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