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笑破肚皮 徐荣芳 |
我和姚慕双的高足、剧作家张双勤第一次的合作,是把我发表在《故事会》上的《敲一记》改编成大型滑稽戏。《敲一记》也是人民滑稽剧团成立后第一次创作的大戏。戏一搬上舞台,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受到“上海剧协”专家的一致好评。这出《敲一记》第一次送戏到苏北盐城,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 盐城,老八路的根据地,但从来没去过滑稽剧团,那里人也没看过滑稽戏。上海滑稽戏是否能在盐城一炮打响,大家心里都没底。剧团一到盐城,最关心的是票房。团长到票房一看,心冷到冰点。放出去的几天票板,连第一场都未售完。看来,回去的路费都成问题。然而,剧场经理却说,关键不在票房,关键在于第一场。第一场如果没有“抽签”(即中途退场),以后就有苗头了。 为了避免盐城观众听不懂上海话和江南方言,演员们把所有的台词都翻成苏北话。首场演出结束,一打听,有三个观众中途退场。大家想,这下完了,没希望了,团长关照大家准备卷起铺盖回上海。 哪知第二天早上,剧场门口一片喧闹声。以为出什么事,团长出去一看,奇迹出现了,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团长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有人中途退场,却为什么现在又争先恐后来买票? 后来才搞清楚,中途退场的是一家三口:父母和儿子,因儿子笑破肚皮,只得中途退场。原来儿子患盲肠炎,动了手术,刚拆了线,就笃悠悠来看戏。这戏实在太滑稽了,笑得观众前仰后合,拍手不过瘾,还拍凳。在一阵一阵的笑声中,儿子感到伤口有点疼,起初忍着不笑,谁知越忍越难受,最后“哧”地一笑,刀口破裂,血往外渗。父母只得陪儿子退场去医院缝针。 后来,《敲一记》在盐城、高邮等地连演50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大功不可没的是王汝刚。当时还是小滑稽的他,第一次挑大梁,任主演,已经崭露头角。他为了演好剧中的角色,为了观众的笑,每到一地,总是先走街串巷,近距离接触市民,学习当地方言。他一学就会,一说就像,他成了舞台上的“开口笑”。只要王汝刚一开口,观众就笑。他一口纯正的盐城方言,说得惟妙惟肖,观众说王汝刚是盐城人。到了高邮,又说他是高邮人。总之,王汝刚在苏北深受观众喜爱。 盐城之行,载誉归来。当时身为团长的滑稽大师杨华生也将这“笑破肚皮”的故事编成独脚戏小段,经常演出,又使观众笑破肚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