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诗里的人文精神 马承钧 |
我国传统节日多与人文精神有关,“天高白云淡,金风送清爽”的重阳节更是如此。自汉代起民间逐渐由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和登高祈福的浪漫习俗,演变成思念亲人、孝敬长辈的吉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源于深深的人文关怀。 诗言志与讲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缩影,它们很好地体现在重阳节诗词中。陶渊明重阳赏菊咏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即兴篇,挥洒出浓浓的人情味。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26岁那年重阳节在滕王阁聚会中写下名篇《滕王阁序》,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句,激扬着敬老爱老之意,充满对长辈最大的鼓励和祝福。诗仙李白年轻时有“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佳构,58岁那年重阳节他还登临巫山之巓,写下“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这种不服老的境界多么潇洒可爱!诗圣杜甫也有“旧日重阳日,传杯更放怀”的咏唱,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他在《九月》中吟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足见重阳节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曰:“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山高处,未有不伤心。”此时刘禹锡正遭贬谪,登高中却流露出舍身报国、耿介高洁的操守。边塞诗人岑参戎马倥偬中仍不忘重阳登高,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曰:“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身处战地,却想到菊花盛开的长安故园,厌战思家之情跃然纸上,诗人向往和平的人文精神呼之欲出。读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代才女借酒消愁的相思之情令人心碎。戏曲家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唱道“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一位风流才子的离愁别恨掩卷可见,这是对人文关怀的期盼啊! 斗转星移,现代人的重阳节情怀与古人大相径庭了。1929年10月毛泽东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时毛泽东甫在闽西红四军大会遭批判,罢免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下放”到上杭,还差点死于疟疾。是年末在周恩来斡旋下,大病初愈的毛才得以复出。这首写于重阳节的“病中吟”,却看不出丝毫悲观情绪,通篇是革命家的豁达胸襟!近年台湾同胞思乡之作屡屡见报,记得一首《重阳寄情》有“中秋虽好情难道,重九登高恨别离”句,游子登高西望怀念故乡的乡愁历历在目,读来令人动容! 1989年我国正式定重阳日为老人节,敬老的人文精神得到升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老年朋友的共识。它为构建和谐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也令重阳节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