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谜话 江更生 |
丹桂飘香,芳菊舒英,中秋节后,便是又一佳节重阳来临。重阳,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故又叫“重九”。按照传统,在这一天,人们要进行郊游登高、折插茱萸、吃重阳糕、观赏菊花、敬老尊老等习俗活动。 如此多彩的重阳节令活动,为灯谜制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便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重阳节趣谜。比较常见的是猜佳节名字的,例如:“果”,打传统节日及其别名一,谜底为“重阳、重九”(注:“重”别解为“双重”,即两个;“果”字拆开有两个“日”,扣“重阳”,还有“十八”二字,扣“重九”)。再来看一条带格的“独字谜”:“晶”(骊珠格)。看了谜面,千万别以为笔者漏写了打什么的“谜目”。其实,依格法规定,这种特殊的“骊珠”谜格,它故意不写“打……”却要求猜的人根据谜面所示,自己把一般灯谜要标出的“谜目”连同“谜底”一起,来扣合谜面,来个“探骊龙而得珠”。这条谜的真正谜底应为:“节日:重阳”(注:在“晶”字中删除一个“日”字后,则为两个“日”,即双重的“阳”,故扣)。由于谜底中蕴含的“谜目”文字可随机应变,灵活使用,回旋余地大,想象空间大,所以制者爱做,猜者乐猜,很受欢迎。 谜面上出现“重阳”的那就更多了。如“重阳”,打四字成语“一日千里”。此谜以“阳”扣“一日”,“重”扣“千里”,采用了“会意”糅合“拆字”的手法,倒也错落有致。又如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名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面,打三字数学名词一,谜底为“循环节”(注:节,别解为节日)。还有以宋代李清照的名句“佳节又重阳”为题面,打四字新词语“九九回归”(注:“九九”别解为九月初九)。此外,尚有“佳节重阳秋色浓”打首饰规格用语“九九金”(注:金,扣秋色,如“金秋”)、“重阳即重九”打常用词“旮旯”(注:用“拆字法”解底,为双重的“日”,即“阳”和“九”),等等。 与重阳习俗有关的谜则有:“麦子上场堆成山”打重阳习俗“登高”(注:麦子上打谷场,称“登”场,故扣)、“糕到重阳最抢手”打评弹《三笑》选曲《点秋香》(注:别解为“此糕点在金秋吃香”)、“楼价上扬”打重阳节传说人物“费长房”(注:长,别解为动词;费长房,相传指点桓景重阳登高饮菊花酒避祸的道家,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等,也都很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