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 点
 第A06版:2007重阳节99关爱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读者之声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 · 教育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双十佳”养老服务明星今晚接受表彰,他们畅谈“上岗第一天”的服务心得——
做有心人,“闯”过上岗第一关

姚丽萍


  7年前,上海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3年前开始在全市推行,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的居家养老服务员达到了2.7万人,为12.7万名老人提供服务。今晚,“九九关爱”大型重阳敬老日活动将为第四届上海市“双十佳”服务明星颁奖,首次评选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明星”格外引人关注。     

  “明星”们都相信: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他们上岗的“第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理发“一夜出师”

  “40岁之前我种地,以后在厂里打工,3年前,我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员。干这行,是因为我天生就喜欢做家务。”46岁的季永新是居家养老服务员中为数不多的男性,103岁的周老太是他的第一位服务对象。

  季永新早就听说,周老太不一般,会讲英语、法语,只是脾气大了点,“第一天上门,我心里惴惴的。”

  进了家门,季永新发现周老太的头发很久没理了。老太说出门不太方便,懒得收拾。季永新赶紧说自己会理发,“其实我根本不会,可我太想做居家养老服务员了。”

  老太说:“好,理发等一两天可以,等十天半个月,也行。”“明天我就帮你理!”季永新答应完就十万火急赶回家找后援团去了。

  “你就先剪剪我的头发吧。”亲娘很乐意帮儿子做“理发实验”,懂理发手艺的媳妇就在一旁做教练。第二天,一夜出师的季永新帮周老太理发,七八个邻居围着看。理完了,邻居们都说这人手艺还不错。老太太照照镜子,笑眯眯地留下了季永新。

  4位老人各有需求

  “第一天做助老服务员,我就跑了4户人家。”48岁的潘秀红曾当过14年代课教师,3年前,听说有居家养老服务员培训,就报名参加,不久通过了上岗培训。

  她照顾4位老人。其中2位“人瑞”级老人,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潘秀红主要照料他们的饮食;其余两位,一位是“五好家庭”的老奶奶朱老太,还有一位是抗美援朝战士徐老爷子。4个人分散住在南汇区的马厂、陈店和海关3个村子,“服务半径”接近2公里,“离得远没关系,我跑快点。关键是要摸准每个人的需求,才好服务到位。”

  第一天见面,徐老爷子说,4个女儿都出嫁了,能来个闺女蛮好,你干家务准是一把好手。“好,我保证窗明几净。”潘秀红说。以后就这么做,老爷子果然很满意。

  朱老太93岁了,人很文气,她说自己家没什么家务,不过,平常儿子媳妇不在家,就想跟人聊聊天。“这话我记住了。”潘秀红说,从此,她成了朱家的“主力陪聊”。

  “老人健忘别较真”

  “第一天见石老太很亲切。”37岁的吴平香说,3年前,一进家门,老太就乐呵呵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

  “可没过多久,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吴平香说,老太太才问过的事,过一会儿,就又问开了,“我明白,90多岁了,到这个岁数,一般人都有点健忘。”

  既然老太太记性不好,那以后凡事都别跟她较真,只要她高兴就行。没过几天,周老太很伤心,她说最喜欢的黑毛衣不见了,问吴平香见到了没有。“我告诉自己别解释,解释也没用,倒让她不高兴。”吴平香安慰老人,别急,明天会有一件新的黑毛衣。当天,吴平香就去给老太买了新毛衣。老太穿上了新毛衣,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3年里,发生了很多“健忘”的故事,吴平香跟老太还是相处得很好。“老人健忘,你就别较真。”吴平香说,这“第一守则”她第一天就记住了。      

  本报记者 姚丽萍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