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艺术节越贴越近 何士雄 |
1999年创办首届艺术节时,某日,忽然接到现任艺术节中心办公室主任柳百建的电话,问我能否参加艺术节的工作?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能。”一则,我自1997年退休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二则,我在文艺界工作了数十年,对文艺也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何况,参与艺术节工作也是学习的好机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且当时办公地点在东亚体育宾馆,离家很近,骑自行车仅20分钟,于是我欣然前往,有幸成为走进艺术节的最早工作人员之一。 我在艺术节办公室主要做些文字工作,诸如写简报、总结等。有人说,搞办公室文字工作是很枯燥的,其实不然,因为艺术节的活动内容相当多姿多彩,舞台演出星光闪耀、群文活动如火如荼、展览博览五彩缤纷、演出交易高潮迭起、节中之节各显特色。尤其是舞台演出,可谓是“百般红紫斗芳菲”。也许是我在上海芭蕾舞团工作受潜移默化的缘故,对舞蹈可以说是一往情深,凡有舞蹈演出必看无疑。如诗似画的芭蕾舞《天鹅湖》、火样激情的现代舞《生命之舞》、独特风格的民族舞《少林雄风》等,让你如痴如醉,仿佛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参与艺术节的快乐。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突发事件。某夜在美琪大戏院聆听荷兰交响乐团音乐会,突然台上的一只顶灯爆裂,所幸未伤及演奏员。时任艺术节组委会秘书长的薛沛建闻讯立即赶到剧场,妥善处理了此事,演出在停止了20分钟后继续进行。出乎意料的是剧场异常的平静,无一位观众起哄,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高度的文明素质,这也许是艺术熏陶的结果吧! 由于搞文字工作的关系,有空各种活动都得争取参加。一次,随中外艺术家赴浦东一个居民小区演出,车到小区门口,彩旗飘飘、锣鼓声声,居民们列队扭着秧歌,小区空地上人头攒动,周围还摆了好几个长桌,上面置放着居民们的杰作,有国画、书法、剪纸、刺绣,真像是过节一般热闹。外国艺术家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居民们自制的各种工艺品,而居民们看到外国艺术家喜欢的工艺品就送给他们,他们如获至宝,喜出望外,连说“谢谢!”演出开始后,居民们越围越多,几乎水泄不通,有的只好站在凳子上观看,临空地的居民,干脆倚在窗口欣赏。德国艺术家表演了令人捧腹的哑剧,中国艺术家相继表演了独唱和二胡独奏,当法国艺术家登场,“美人舞如莲花旋”时,还邀请居民同场翩翩起舞,居民们也落落大方地共舞,顿时把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全场掌声雷动。居民们动情地说:“足不出户,却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是艺术节带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艺术节是名副其实人民大众的节日!”试想,用文字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难道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我与艺术节一起走过八年的风风雨雨,虽然上班地点离家越来越远,但我的心却与艺术节越贴越近。 今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明起刊一组《新四军中上海兵》,请读者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