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 王国钦 |
箬笠,亦称斗笠。 旧时乡间竹篾师傅右手持竹刀,左手握竹竿,顷刻之间,竹竿剖成竹条,竹条又被剖成薄片状细长竹篾。此竹篾,带皮的最外面一层称篾青,韧性及质地最佳,其余的叫篾黄。 然后用篾青编成帽状外骨架,篾黄编成帽状里骨架。骨架夹层则铺衬裹粽子的箬叶,然后用竹篾封边收口,至此,一顶箬笠就算完工了。尺寸可大可小,以适应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考究一点的,外表面再抹上桐油,油光闪亮,美观且更加耐用。 当年箬笠较雨伞价廉得多,约1角钱就可买一顶,是江南农家不可或缺的雨具。读书郎戴箬笠赤脚上学,牧鹅少年戴箬笠牧鹅,放牛娃戴箬笠牵牛鼻子,渔翁戴箬笠、穿蓑衣、下渔网垂钓竿,即是一幅箬笠渔翁图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遂成千古绝唱。 其实, 箬笠只是平民的用物,虽然封建文人将它描写得诗情画意,头顶箬笠的劳动大众却是在风雨中辛苦劳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