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修学书 顾 雄 |
|
2001年夏天,我在“朵云轩”购得一把红木折扇,想请胡考书写扇面。不巧胡考在国外,且短期回不来,他在电话里说请钟正修给你写。我没有马上接口,胡考又说你放心,钟正修的字不在我之下。就这样经胡考“搭桥”,我认识了钟正修。他在扇上用行书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起笔有力,圆婉流转,布局得当,通篇一气呵成,使一把普通扇子生发出艺术的光彩。 钟正修是书法大家胡问遂先生的弟子,他的学书拜师颇有故事性。他生于周浦镇,一天上学途中看见很多人围着看一个人在墙上写字。恰恰前一天钟正修因字写得差被老师批评,他看那人字写得这么好,实在是“心向往之”。回家后他要父母找写字的那人,他要拜师学写字。父母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那人是镇上请来写标语的书法家胡问遂,已经回上海。师虽未拜成,但从那时起钟正修就迷上了写字,除了做作业,其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练字。他的父母也被动员起来,到亲戚朋友家收来旧报纸,供他练字用。1967年,胡问遂来周浦养病,钟正修带了自己写的字去请教。胡问遂仔细看了,指出不足之处,并赠送了一本字帖。钟正修得名家点拨指导,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而且胡问遂待人亲切和蔼,虚怀若谷,给钟正修留下深刻印象。他暗下决心,此生一定要拜胡问遂为师。 这个心愿于1972年得以实现。那个特殊年代,钟正修“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志练书法,是一种“特殊”,而胡问遂开门纳徒,更是一种“特殊”。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量,这种“特殊”反映人生的基本态度与原则。以书道而论,书品即人品,学书先学做人。 胡问遂教学既严格又讲究方法,要求学生先读帖后临帖,读帖是为理解,有了理解才能表现。钟正修临颜真卿《自书告身》达百遍,每遍每字先生俱予分析评讲,强调法古不泥古,要“遗貌取神”、“濯古来新”。钟正修告诉我,先生临《自书告身》一帖,不下千余遍,见解极为高深。 如今钟正修耕耘在书坛上,传授书法艺术,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尽心尽力。他说书法使他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色彩,他为“写字人生”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