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文化权益”写进十七大报告,拓展了我国人民公民权利 引领群众构建和谐精神家园 邵宁 宋宁华 |
源起——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党代会第一次全面论述文化的重要性,表明文化作为精神需求,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基本文化权益”?如何更好地保障? 场内 特派记者 邵宁北京报道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市社会工作党委书记许德明代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新提法,提出了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它的提出,有特定的大背景。改革开放29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明显。无论是沿海还是西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强烈地感受到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因此,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报告中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就是说,这一基本权益应当像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样,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被轻视。要从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还要培养、塑造、引领广大群众,使我们整个国家充满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 场外 本报记者 宋宁华上海报道 让老百姓直接受益 “文化权益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陶飞亚表示,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可以说是“衣食足而知文化”。上海作为大都市,现在无论在公益性文化场所的硬件,还是在文化节目的软件上,都有较好的基础。 但是,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还需要在几方面再“加速”。首先,随着城区新建住宅的增加,在文化基本硬件设施上,要实现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均衡配置,让老百姓在自己居住的区域周边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节目。其次,在软件方面,要发挥海纳百川的精神,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各地的精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养。让普通老百姓远离麻将桌,远离无所事事,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