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古达意”类文章阅读与写作

程立海


  假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影射现实,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作者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投枪;是朝花夕拾,暮鼓晨钟的匕首;是发表感想,陈述主张的武器;是奖善惩恶,警诫人事的载体。这类文章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不仅在语文课本中同学们经常读到,仅文言文中就有很多篇目,如《扁鹊见蔡桓公》《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等;只要你平时注意每天每期的报刊杂志,总能够读到琳琅满目、文质兼美的这类文章;在平时的考试和中、高考时,这类文章出现的概率也很高,所以,对这类文章同学要掌握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 读懂文章所要传达的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 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文章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但蔡桓公对扁鹊的前三次诊断均表现出“不应”“不悦”“不应”的态度和神情,到了第四次,病在“骨髓”,无法医治之时,蔡桓公“使人索扁鹊”,但为时已晚,蔡桓公错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的固执己见,顽劣不化。是非曲直已经不言而喻。

  ■ 联系社会,影射现实,引以为鉴 读懂了文章内容的“是非”,就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好的人与事要努力学习;错误的、坏的要尽力规避。还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通过本文的阅读,给我们的启迪是非常明确的: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绝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批评,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才能防患于未然,否则,只能是丧失机会,乃至生命的代价,自食其果,后悔莫及。

  ■ “借古讽今”的文章表现手法灵活 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寓庄于谐。

  【佳作示例】

  上海市第四中学  蔡逸翔

  时值8月上旬,考级在即,家里整日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爸爸妈妈早在7月初就当机立断,向我严厉部署了下一阶段的行动“方针”--不怕苦,不怕累,不惜一切代价,攻下考级!

  大热天,骄阳似火,我每每练得汗流浃背,不过父母的后勤工作总是很“到位”:爸爸在一边准备电风扇,而妈妈在一边做鼓励、动员的思想工作——我怕累了,妈妈就苦口婆心:“这点累都经不住啊,想当年你妈……”我怕苦了,妈妈就慷慨激昂:“这点苦都吃不了啊,想当年你爸……”每次的鼓励动员,都少不了他们的“想当年”。再看我,吹号练得我嘴酸舌痛,口腔溃疡,但父母毫无恻隐之心,魔鬼式的训练依旧坚持不懈。身处此境,令我不由感到我比“可怜身上衣正单”的卖炭翁还要可怜、可悲。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把素质教育和音乐考级挂起钩来。学生家长们一听说学乐器有利于培养孩子情商,有利于锻炼孩子大脑,更有利于挤入重点中学,于是纷纷赴汤蹈火,一场没来由的且规模宏大的“考级热”就这样掀起了,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到头来,苦的还是学生和家长。

  由此,使我自然地想到了历史上两则小故事:

  相传有一楚国国王喜欢“腰细”,顿时举国上下皆掀起了“减肥热潮”。就连那些内阁大臣们为了争宠,也纷纷节食塑型;唐代皇帝崇尚“面如芙蓉柳如眉”“温泉水滑洗凝脂”。于是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唐代美女个个皆是体态丰腴。今天的考级风莫不就是昨日历史的承袭与重演?

  可是,如今的社会是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社会,我认为这种“盲目跟风”、“哗众取宠”的现象应该被大众所唾弃,不应让它左右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我更希望家长们能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点评】

  本文与一般的借古讽今的文章不同的特色是,先状写现在“流行”“跟风”事物的弊端,再写古代的相类表现,并水到渠成地将二者之间的深层关联和历史的渊源作了归因。这就如同数学上的反证法,作者进行了谋篇上的逆向思维,最终达成了对写作要求殊途而同归之目的,突破了写作时线性、固化的构思模式,显示了作者发散思维的优势与创新的灵性,这也是该文呈现给大家的主要原因。

  上海市闵行二中   高级教师 

  许织云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程立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