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7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要闻
 第A26版:要 闻
 第A27版:要 闻
 第A28版:要闻
 第A29版:要 闻
 第A30版:特 稿
 第A31版:早间点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 广 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广告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B09版: 好吃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泥小炉
茶馆

西坡

  会所外观
  倚邦厅
  攸乐厅

  文 / 西坡

  坐落于襄阳路上的大可堂普洱会所的元素就是上海的元素,中西合璧却不失个性,看似并无联系的内容在这里反倒成功地进行了融合,和谐而不腻味,高贵而无粉饰。

  这座建筑始建于1933年,法国设计师的佳作,典型的西洋风格。今天,老洋房因普洱茶和丰富的茶文化重焕光彩,成为了大可堂汇聚智者雅士的殿堂。

  茶文化、书画文化、紫砂器文化、石文化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可堂普洱会所交相辉映,为八方来客营造出静谧雅致的休憩氛围。彩云之南的陈年普洱茶、历史悠久的老建筑、老家具、古壶古器融为一体,展现了时光艺术的不朽魅力。

  古风习习,茶香四溢,避繁华于深巷,享幽静于当世,是心灵的驿站。

  上大图为易武厅(会所大堂)

    中国的茶馆略当于欧美的咖啡馆。所谓“略当”之“略”,在于中国茶馆讲究的是“群体”,欧美咖啡馆则更多地注重“个体”。中国茶客一般喜欢凑在一起喝茶,西方人一般偏好枯坐独饮。中国人性喜热闹、西方人性喜清静的特点,就在这点上分野得很清楚了。

  但无论是喝茶还是喝咖啡,其终极意义均不在解渴,而在休闲。一个人一闲,难免要“胡思乱想”,发表为文章,发表于嘴巴,便是舆论。所以,茶馆或咖啡馆,向来是社情民意的聚集之地,其中尤以茶馆为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茶馆多悬“莫谈国事”之警告,实在是“有的放矢”。文艺家们之所以乐以茶馆、咖啡馆为题材内容,看中的正是茶馆、咖啡馆作为载体透露出的人情世故和政治风云。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是代表作之一,老舍的《茶馆》就更不用说了。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形象写照,“早上皮包水”,即到茶馆喝茶,可以想见该地茶馆之盛。其实江南一带,若说有什么东西蔚成为大观的,非茶馆不可。我少时,上海地区除标榜“茶馆”者,还有极多的“隐形茶馆”:散落于大街小巷的“老虎灶”(卖开水的小店),通常就是微型茶馆,几只方桌,几只茶壶,几只杯子,就是全副家当,惠而不费,极受老茶客欢迎。此种景观大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新式茶坊,在那儿撑市面的,已全是青年人了。

  苏浙向来是茶馆茶事繁荣的地方。据说在清代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馆八百多家。那时的乡镇,比如太仓的璜泾镇,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就有数百家。

  说到茶馆,不能不提四川。比如成都、重庆一带,茶馆星罗棋布,茶馆不仅是休闲场所,也是工作场所。四川人以摆龙门阵名闻天下,这“龙门阵”就是在茶馆里摆的。四川茶馆里还有一种专门的吃法叫“吃讲茶”,实际上是借喝茶调解仲裁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抗战时期,有的人流离失所,到茶馆叫一壶茶,就可在躺椅上睡一觉,天亮走人。这是何等人性化的生意啊!

  北京也是茶馆盛行的大户,但它有个特点,就是茶馆与戏园合而为一,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梅兰芳曾回忆说:“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在上海,书场和茶馆也是融合的。所以有人说,“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一点不错。

  茶馆是民间的宠儿,因为它的根是深植于民间的。然而,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高涨,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茶馆应运而生。我见识过非常简陋的一开间门面的茶馆,也惊讶于花园洋房式的豪华茶馆,但人们并没有因为场馆档次的高下而改变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消费理念。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人们对于茶和休闲的认识达到了化境,它是一种标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