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吃 家乡特有的麻团、夹子 任大星 |
| ||
| ||
| ||
|
文 / 任大星 我的家乡在浙东农村,地处江南鱼米之乡。记得抗日战争发生之前,逢年过节,我们小孩子吃的时令点心是陆续不断的,就地取材,自制自作,品种相当多样。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至今余味在口而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冬至吃的麻团、夹子。 冬至在我家乡又称冬节。冬至大如年,出门在外的爸爸总得赶回家来,以示一家团圆。时令点心当然必须做,那就是麻团、夹子。我们小孩子盼的正是这件事。 麻团,可以说是最具原始色彩的一种时令点心。先准备十两半斤的炒米粉或黄豆粉,掺一点芝麻粉以增添香味,拌匀了,摊在平底筒盘里;然后,用纯糯米粉做成鸡蛋大小的大圆子,在滚水中煮熟了,捞起放进筒盘里。刚起锅的糯米团子黏性很大,必然会周身沾满了干粉。这当儿,及时端起筒盘,快速摆动,于是,满盘圆滚滚、香喷喷的麻团便做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摆动筒盘。 夹子,或许应该写成鸽子。在我们的家乡话中,“夹”、“鸽”二音很相近似。不过究竟应该怎么写,已无法考证。总之,是我家乡一带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形状的馅子饼。皮子是由糯米粉和粳米粉对半糅合而成,使其柔坚适口。里面裹的是乌缸豆豆沙馅子。这是甜夹子。也可以用萝卜丝加盐菜做的馅,裹成咸夹子。夹子的特殊形状,就在于它的上部必须用三个手指灵巧地夹成间距匀称的三翼形。一等妈妈准备好原料动手做夹子,我们就赶快洗净了手,抢着上去帮忙,实际上是越帮越忙,做成了不少破肚子夹子。等夹子做得差不多了,妈妈就留下一些粉团和豆沙馅子,让我们放手发挥各自的本领。这使我们得其所哉了,故意把夹子做成四翼形,精心地做出了尖尖的头部和扁扁的尾巴,使之成为真正的鸽子形状。我们还特别喜欢把夹子做成鸡、鸭、鹅,越做越大,尤其是它们的肚子,裹足了满满的豆沙馅子。因为我们小孩子做的夹子,历来都有谁做谁吃的惯例。 寒冬腊月,麻团、夹子蒸熟后经久不会变味,可以吃上十天半月。我们始终不会吃厌。不过,吃得最有滋味的,还是冬至那个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尝新的那一餐,欢言笑语,其乐融融。虽然我们做的大肚子鸽、鸡、鸭、鹅有谁做谁吃的权利,却总是相互客气,先让爸爸妈妈品尝我们的大肚子艺术品。 我多么希望现在生活在上海的孩子,在吃厌了千样一味的奶油蛋糕之后,也能品尝到麻团、夹子那样原汁原味,而又充满着温馨气息的家乡土点心。 (作者为儿童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