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浪急处造一座“创新桥” ——上海长江大桥建设的幕后故事 晏秋秋 |
|
今天上午,上海长江大桥主桥桥面吊装了第一块“积木”。与此同时,上海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透露,长江大桥将于明年6月实现全桥贯通。 “为什么长江大桥的建设工期能够提前?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技术创新。”指挥部专家的话,说得肯定。 确实,从连接2节墩身,到首次“串”起4节墩身;从单节70米长的箱梁,到首次架设105米长的组合梁;从过去的土路基,到首次大规模利用江底细砂筑成“砂路基”……这一连串的“第一”体现在上海长江大桥上,是大桥主塔的节节攀升,是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也是对崇明万顷农田的切实保护。 串4节“冰糖葫芦” 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同为长距离水上大桥,但在相似的外形后面,是我国造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高。 长江入海口,水深浪急,大桥所处的北港水域,水面下到处是漫滩、暗沙、冲沟等复杂地貌。船行至此,一不小心都会搁浅,更何况要在宽阔的江面上架起一座十余公里长的大桥? 技术人员透露,在中国第一座长距离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中,为克服复杂的海况环境,专家提出了“一体化施工”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墩身、箱梁等大型构建,先在陆地上预制,再到海上吊装,尽可能减少海洋上风、雨、雾、潮汐等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长江大桥施工,最长的钢管桩达到了87米。按常规,需要分节打入。而一体化施工后,只需在工厂先制好,再将整根桩运至现场一次性打入江底。大桥40米左右高的墩身,被分成4节,在陆地上造好,再运到海上相接,如同“搭积木”一般,节节升高,现场的施工人员形象地称之为“串糖葫芦”。 今年9月28日,首片105米长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架设在长江大桥上,突破了我国整孔架设“百米长梁”大关。这一架设,就是采用后方预制、长距离海上运输、现场起吊的办法,成为我国桥梁建设的一大创举。 通过不断创新,长江大桥建设中的“一体化施工”模式,体现出经济高效、控制质量、降低风险的作用。上海长江大桥自2005年9月正式开工以来,全桥共完成分项工程14493项,评定14349项,监理抽检3626项,合格率100%。 预留轨交9号线 长江大桥工程开始时,指挥部得到通知,规划考虑轨交9号线通过隧桥工程过江,延伸至崇明。 为了崇明今后的发展,轨道交通、22万伏电缆等重要设施都想搭上这条“快速通道”。对此,建设者非常理解。不过,原先长江大桥是按公路桥梁要求设计的,并没有给轨道交通留下空间。 新增轨道交通,是在原设计的桥梁上加一层,形成双层桥,还是不加层而设法留出通道的位置?建设者充分考虑后,决定在同一桥面上,为轨交9号线留出位置。专家们用了大半年,作了桥梁结构的设计调整。 “虽然结构设计调整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大桥施工在总体上不仅没有滞后,还有可能提前。这除了‘一体化施工’模式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大型机械设备。”大桥现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 先进的大型设备,改变了恶劣海况下大桥施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让建设者更有“底气”。 变废为宝“砂路基” 造长江大桥,路基材料十分重要。然而,崇明虽有1200平方公里大,适合填筑路基的土源却几乎没有,如果从周边的农田里取土,农田就会成为坑塘、水池。从其他地方运土,陆路、水路“联运”一折腾,不仅延长了时间,成本也几乎要翻一倍。 长江大桥的陆上段和与今后崇启高速的连接段,有长达4公里的地面道路,需要60万立方的土来筑路基。面对这一矛盾,技术人员从长江口疏浚施工中吹出来的江底细砂中,得到了灵感——何不就地取材,利用细砂来填筑路基? 江底的砂颗粒太细,而且松散无粘性,与一般的路基土所规定的标准有差距。为此,技术人员通过反复试验,向细砂里加入“调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多种办法,成功筑起一段长4.4公里的“砂路基”,开创了我国大规模使用江砂筑路的先河,也让沉睡在长江口千万年的江底细砂“变废为宝”。 目前,这段路基的主线部分已筑成95%,并且经受了连续的台风、暴雨的考验。填砂筑路的成功,对上海这个靠江临海又缺少土源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有了长江大桥的经验,将要实施的崇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也已考虑使用“砂路基”,以保护沿线的农田和生态。 首席记者 晏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