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7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要闻
 第A26版:要 闻
 第A27版:要 闻
 第A28版:要闻
 第A29版:要 闻
 第A30版:特 稿
 第A31版:早间点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 广 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广告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嫦娥”翩然飞去 直上九天揽月
——本报记者昨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见闻
杨丽琼 杨冰 姜宁

  ■ 昨天,香港市民在时代广场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电视直播 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一个民族几千年的美好奔月梦,在这个硕果累累、喜讯频传的金秋变成了现实!

  昨天18时0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巨大的显示屏上,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熊熊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148秒钟之后,洪亮的报告声响起:“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整流罩脱落,火箭飞出大气层!火箭二、三级分离!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如雷的掌声在大厅里响起,全场一片欢腾。

  14时

  航天城里非常安静

  记者和近百名新闻同行昨天14时许便来到了北京航天城。整个航天城里非常安静,清风送爽,枫叶婆娑,一件件最后的准备工作在飞控中心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里是此次绕月探测任务的飞控决策、轨道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应急控制的指挥枢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升空后,直到整个任务结束,以及在轨绕月飞行后的长期管理,都由这里担负指挥控制。

  飞控大厅里,四块面积为48平方米的巨幅大屏幕上,是清晰的发射场壮观场面:巍巍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火箭顶部的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苍茫的暮色中,分外醒目,卫星右侧中部,冒着一小股白色气体。大屏幕上方,标示着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的LED显示屏,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数据,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17时

  大厅里报告声此起彼伏

  17时许,卫星发射进入1小时倒计时准备。工作台前,指挥决策者、专家和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关注着卫星发射前的各种技术状态。“北京,北京,我是景山,厦门、长江准备完毕!”“北京明白!”来自国内各测控站和远在大洋上的航天测控船的报告声,在大厅里此起彼伏。

  据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希望和雄心的飞控中心,是为适应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需要,于1996年3月组建的。10多年来,我国4次无人飞船试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由这里发出了数十万条准确无误的指令,铺就了中国飞天路,并在“高精度定轨”等8个方面跨入世界航天测控先进行列。

  17时35分

  上万台计算机飞速运行

  17时35分,卫星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飞控中心的上百台计算机飞速运行。数以万计的数据,从西昌、西安、太平洋等方向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绵延国内外的测控航线,随时做好了捕获卫星的准备。各系统技术人员按调度程序精心操作,专家们小声地交换着意见。虽是旁观者,记者们的心也纷纷提到了嗓子眼。

  18时04分

  扬声器里传来最后读秒声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1分钟读秒。此时,只见大屏幕上,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线缆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大厅里一片安静,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心跳瞬间加快了。

  “点火!”“起飞!”火箭腾空而起,“嫦娥”飞向了浩瀚的太空。火箭笔直上升约10秒钟后,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

  “厦门跟踪正常!”

  “长江二号发现目标!”

  “长江三号跟踪正常!”……

  火箭航行区域的各测控站(船)的测控数据接力传来。在近百个“跟踪正常”和“飞行正常”的报告声中,火箭越飞越高,在浩瀚的太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25分钟后

  发出遥控入轨指令

  25分钟后,卫星顺利入轨。紧接着,遥控发令员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了飞控中心的第一条遥控入轨指令。不久,轨道计算人员准确报出了精确的卫星入轨参数。此后,大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预定大椭圆轨道。

  朱民才主任依然脸色凝重,紧紧地注视着来自各测试站(船)的信息。此前3小时,朱主任在向记者们介绍情况时就强调,卫星发射成功,对测控通信系统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卫星先绕地球飞行,经过4次调相,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卫星的发动机进行减速制动。在被月球“捕获”后,成为环月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绕月球飞行。遥远的38万公里的远距离飞行,每一条指令、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决策,都不允许出丝毫差错,都必须全神贯注、精益求精。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曾以伟人的豪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如今,嫦娥一号翩然向月球飞去,正在把毛泽东的豪迈期望变成壮丽的现实。

  驻京记者 杨丽琼

  特约记者 杨 冰 姜  宁

  (本报北京今日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