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7版:“嫦娥一号”奔月直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要闻
 第A26版:要 闻
 第A27版:要 闻
 第A28版:要闻
 第A29版:要 闻
 第A30版:特 稿
 第A31版:早间点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 广 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广告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青少年科教中心特派小组昨晚在西昌观摩“嫦娥一号”升空——
“火箭就从我们头顶钻入云层”

钱滢瓅


  昨天傍晚6时许,无数双眼睛凝视苍穹,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升空。专程从上海赶赴西昌追“星”的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特派小组,昨天充当了全体上海青少年的眼睛,近距离见证卫星升空的历史时刻。“红色的火光,震耳欲聋的声音,运载火箭就从我们的头顶钻入云层!”昨晚,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副主任徐尔在电话里向记者描绘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

  老天帮忙

  云层慢慢散开

  昨天凌晨4时,徐尔就被窗外的下雨声惊醒了。“我有点担心,这天气会不会影响火箭发射。”徐老师说。上午10时左右,天放晴了,到了下午,云层又变厚,遮住碧蓝的天。“还好老天爷最终还是挺‘帮忙’的,发射前,云层慢慢散开。”

  火箭上四个字

  肉眼就能看清楚

  下午3时许,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特派小组就已经驻扎在发射塔附近的一个山腰。“我们是第一个抵达观摩现场的,只有获得特别通行证的少数人员,才能登上这个最佳观测点。”徐尔说,“这里视野非常开阔,没有任何阻挡,火箭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光用肉眼就能看清楚,地面上的人员走动也能看见。”徐老师向记者透露,他们的摄像机就架在中央电视台的边上。

  发射前,现场拉响的警报声,指挥员通过广播指挥人员撤离的声音,倒计时……一一刻进特派小组成员的记忆里。

  摸摸发射台

  底座还有点烫

  “火箭发射的那一刻,我看见红色的火光蹿起,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火箭最初缓缓上升,然后越飞越快,我仰起头来,不过七八秒钟的时间,它就钻入云层消失不见。”目送火箭进入云层,徐老师看着发射塔前的烟雾渐渐消散,消防车开进现场,忙着为发射台底座冷却。

  从观测点下来后,徐老师一行饶有兴趣地来到发射台下,用手摸了摸经过冷却的底座。“还有点烫呢!看上去的确有燃烧过的痕迹。旁边的小草也躺了下来,看来发射时的气浪的确很大。”他们把这些独家的镜头一一摄入摄像机。

  今天,3名特派小组成员将启程返沪。探月飞行仅仅是“我问星空”上海市青少年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的开始,12月份,上海学生还将亲自体验“天地对话”。

  本报记者 钱滢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