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北京市开始正式实施高中的课程改革。一个多月来,高中课改成为北京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 高中课改能否摆脱高考魔咒? 樊未晨 |
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省区市进行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教师无法理解课改实质”、“课改实验流于形式”、“课改一套、高考一套,增加了学生和老师负担”等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 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批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北京,受到了更多人的瞩目。 老师不再满堂灌,课堂真的给了学生 9月18日上午11点,北京育才学校高一的一节必选课上,全班被分成4个组,每个组的同学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一周前,他们在樊颖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欣赏了校园的秋色,回家之后同学们选取校园秋色中的一景写一个小片断。 这节必选课上,课堂的气氛一直非常活跃。第一组推荐了闫伟帝同学的习作,第二组把薄学同学的作品推荐给了大家,第三组同学拿出郭颖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第四组则最欣赏牟思聪同学的习作。 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点评之后,樊老师引导同学说出了写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又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拿出两篇,让每一位同学选择其中一小段进行修改,再请全班同学对修改后的部分进行评述。最后,老师带领同学总结出了片断写作的要点。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课堂”,樊颖老师说,以前的课堂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主。 在记者走访的多所学校里,课堂上最活跃的都是学生。 教师遭遇了最大的挑战,精神压力更大了 课堂给了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的任务轻松了。“觉得更累了”,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教师都这么说。 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王惠丽老师正准备讲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王老师要精心设计:如何依照课改的精神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学懂这篇课文,还要完成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王老师还要在上课前把学生所有的预习作业都看一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并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环节为学生解答。另外,最重要的,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到学生们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仅仅为了这一节课,王老师就要比以前多花两倍的时间。 体力上的辛苦还是次要的,精神上的压力才真正是让老师们感到辛苦的原因。“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丽泽中学的臧校长说,“新的课本、新的教材只是个把手,如何运用好这套教材,老师成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谨慎前行,高考还是最大的未知数 在采访中,在谈到课堂上的变化时,老师们都是眉飞色舞的,但是一提到3年后的高考,他们马上变得忧心忡忡了。3年之后的高考在他们看来,是一个最大未知数。 “我们现在也不敢完全放开,毕竟还有高考管着。”一位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说。 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只能在课外多下工夫。课堂上没有“灌”给学生的内容,让学生在作业中练习,老师再通过每堂课的随堂测验进行检测。几乎每个被采访的老师,都加大了小测验的分量。 比学校和老师心里更没底的就是家长了。“一个学期发48本书,这改革怎么越改越累呀?”初三学生家长陆丽紧锁着眉头。很多家长跟陆丽一样在密切关注着学校的“风吹草动”。早在课改实施之前就有不少“准高一”学生的家长四处打听课改的信息。在家长心目中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了。 对于北京的高中老师、学生和家长来说,课改才刚刚开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丽泽中学的臧校长说。但是,改革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 中国青年报 (樊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