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月儿“嫦娥”来了 叶薇 吕剑波 |
|
本报西昌今日电 (特派记者 叶薇 吕剑波)昨天18时05分,“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目前,卫星飞行情况正常,今天下午将第一次变轨。 昨天18时29分,“嫦娥一号”与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嫦娥一号”在超地球同步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今天下午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按照预定的飞行计划,“嫦娥一号”的旅程将先后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进入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嫦娥一号”将是我国飞行变轨次数最多的人造卫星。 (相关报道见A7版、A8版、A9版) 上图:“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后,本报特派记者独家采访3位亲历发射的“核心人物”——用“金手指”揿下发射按钮的皮水兵、喊响点火口令的“01”指挥员李本琪、为“嫦娥一号”送温暖的空调保障员刘荣伟,解密卫星发射的几个不为人知的重要环节。>>>详见A6版·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