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产大学在辽宁盘山试验稻田种养新技术初获成功 螃蟹水稻做“邻居” 双赢 钱滢瓅 |
本报讯 (记者 钱滢瓅)请来螃蟹和水稻做“邻居”,我吃你讨厌的稻谷虫,你吃我排泄的有机肥。上海水产大学的一项稻田种养新技术,让辽宁盘山县的科技示范户们尝到甜头。日前,由农业部科教司和渔业局主持,对上海水产大学和辽宁省盘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承担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稻田种养新技术”现场验收。科技示范户张华库在验收现场乐开了怀:每亩稻田的综合效益达1620.5元,比不养蟹稻田增效160.1%。 秧苗“挪窝”螃蟹入住 稻田养蟹,在辽宁盘山并不是件新鲜事。当地农户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只不过,他们过去的做法是在稻田里专门辟一块水域用来养蟹,这样一来,水稻种植面积就会减少许多。而上海水产大学生命学院的“蟹专家”们给农户出了一个新主意:改变过去均匀插秧的做法,将水稻每两行并拢,这样就能腾出许多较宽的通道,螃蟹就养在这些通道里。 这个办法,盘山县姜家村村民宇庆举乍一听感到新鲜。1993年,他开始在自家稻田中挖一浅坑养蟹,结果,每天早晨他去看,蟹都不在水里,有的蟹爪都掉了。后来他才明白,原来是水中缺氧,蟹不得不上岸,再加上天冷,爪是冻掉的。于是他改用上海水产大学教授传授的新技术,用“大垄双行模式”养蟹。6月份插秧时,调整行间距,一个多星期后,在稻田里放入扣蟹,让两者和谐共生。今年他取得了双丰收,36亩稻田,河蟹产量1000多公斤,纯收入1.8万元,水稻预计亩产可达650多公斤,亩效益在700元以上。 稻子与蟹“互惠互利” 上海水产大学生命学院李应森教授告诉记者,大垄双行的栽植方法,既能使稻田有较长时间的透光和通风,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还能让蟹、稻“互惠互利”。原来,水稻的稻谷虫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变态期,这个时候,它要钻进水里,正好可以给生活在水里的螃蟹当“点心”。螃蟹帮忙消灭了稻谷虫,在水稻生长全过程,就不需要再打农药。而螃蟹排出的粪便,能变成稻子的肥料,爱“横行”的螃蟹们施起“肥”来比人类可均匀多了。 采用这一新技术,辽宁盘山县的科技示范户们养蟹稻田的稻谷不仅不减产,反而增产、增效,蟹田米完全是有机食品,售价比普通大米贵,稻田养蟹的河蟹规格也比过去的稻田蟹大50%以上,雄蟹最大的约290克,雌蟹最大约170克。 据悉,这一稻田种养新技术将在我国东北地区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