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部队的上海医生 庞露 |
张贤是上海同仁医院医生,是第一个来“沙家浜”部队的上海医生,是创建“民抗”后方医院的院长。1937年上海沦陷,张贤正在上海同仁医院学医,他立即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先在难民收容所工作。1938年春,地下党员李建模分配他到上海浦东的大团镇,建立时疫医院,以医生的合法身份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我在那时也由李建模介绍到这个医院当护士。 1939年1月,李建模对他说:“常熟有一支由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名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总部(后来简称‘民抗’),非常需要医务人员。”要求张贤立即到那里去创办一个医院,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决定和他一同前往。李建模只给他很少的钱,我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买了一部分药品,张贤通过同仁医院的同事,搞到一部分医疗器械,分装在三蒲包里,以返乡开设诊所的名义回常熟。那天张贤穿着笔挺的西装,我身穿华丽的旗袍,挂着珍珠项链,装着阔太太的样子,由脚夫挑着三蒲包医药器械,从上海十六铺乘“新江南”号轮船,到达常熟的浒蒲镇,交通员把我们送到“民抗”大队部的所在地——苏家尖莲荡浜。“民抗”的大队长任天石,参谋长赵伯华,政治部主任杨浩庐,听说上海来了医生都非常高兴,先后接待我们。对我们说:“伤病员已在那里等着医生了”,要求我们克服困难,建好医院支援抗日军民,自此“民抗”建立了一个小小医院,张贤任院长兼医生,利用这三蒲包医药器械,办起了“民抗”医院。 这里是水网地区,敌人经常前来袭击,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必须经常在水上流动,每流动一次,都要用门板把重伤员抬上船,到了目的地再把他们抬到老百姓家中。伤病员时而集中,时而分散。集中时我们在老百姓家中放一张桌子,摆开医院器械看起病来。敌人“扫荡”时,我们便背起割草的箩筐,箩筐里藏着药品,边割草边观察敌情,机智灵活地找到隐蔽在老百姓家里的伤病员进行换药治疗。1939年夏天,我们自备了一只小船,医疗设备和药品就放在这只小船上,自此我们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水上流动医院。 莲荡浜有个贫农孙根乔腹腔生瘤,长期发烧,昼夜啼哭,病情危笃,张贤得知后,顾不上吃饭,赶去诊治,用简陋的设备,为他进行了手术,排除了腹腔的脓血,病人体温随即下降,但由于营养跟不上,出现了休克,张贤拿出仅有的几个钱买糖,给他补充营养,不分日夜,不避风雨,不嫌伤口脏臭,常来给他换药和护理,孙根乔终于脱险治愈。这一救死扶伤的故事,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周围不少有病而无力医治的农民,划着小船寻找流动的后方医院求医,我们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热情相待,细心治疗,军民更加鱼水情深,融洽无间。由于日夜辛劳,到了1943年,张贤在句容江宁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时,竟患了肺结核,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他还顽强地坚持着工作。全国解放后,孙根乔千方百计寻找线索,领着老母亲来到我家看望当年的救命恩人,当他们得悉张贤已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母子抱着张贤的两个儿子痛哭了一场。 明日请看《将军与新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