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赤脚上台随乐挥毫 ——记昨晚举行的新加坡华乐团音乐会 杨建国 |
昨晚,由叶聪执棒的新加坡华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了一台音乐会。受到观众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扬。 一首朦胧而又抒情的《儿时的三月天》,奏响了音乐会的序曲。该乐曲轻盈、小巧,情感细腻、温馨。此后,由旅居新加坡多年的英国作曲家创作的《塔不拉与乐队的对话》,给人以一种新奇感。头缠布巾、身穿长袍的印度演奏家盘腿坐在舞台前沿,用指、掌、肘轮番击奏3只大小不一的鼓组成的塔不拉乐器,与乐队“对话”。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昨晚,大剧院舞台的天幕是一幅巨大的银幕,映现的画面似乎也在渲染着音乐的意境。在乐队奏响《沁园春·壶口黄河》后,新加坡艺术大师陈瑞献赤着脚,走到舞台台口的一幅白纸上,随着音乐挥笔疾书。这部由新加坡作曲家罗永晖创作的作品,旋律并不刻意渲染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特征,而是采用各种声部动静交替的形式,以充满动感的方式来塑造黄河的性格。正是这种动感的氛围,让大银幕上即时映现的书法与音乐相互结合得非常默契。下半场演出《马可波罗与卜罗罕公主》选段以及诗乐《天网》时,新加坡华乐团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合作,使音乐更具气势和震撼力。 新加坡华乐团这台音乐会的作品,全部是近年来的委约原创作品。这支历史只有10年的乐团,无法躺在前人栽下的大树下乘凉,只能通过丰富自己的作品库来形成特色。昨晚演奏的这些作品,在借用印度乐器、书法、合唱、多媒体等艺术元素的同时融入创意,使音乐呈现出生动、鲜明的特点。 本报记者 杨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