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能偷懒就偷懒,刨地时做做样子,打打闹闹像“秋游”—— 中学生下乡学农是“到此一游”? 马丹 |
|
本报记者 马丹 近日,沪上不少高中陆续组织学生下乡学农。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在学农时偷懒,活动走走场的现象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偷偷给孩子“支招”:干农活时别闷头傻干,要趁老师不注意“休息休息”。 青菜从西边搬到东边 “原本以为学农很辛苦,谁知像秋游一样很轻松。拔拔草、种种青菜、刨两下地就完事了。”就读于市区西部一所普通高中的小邵刚学农归来。她告诉记者,学农也就摆摆样子,比如种青菜,就是把青菜从西边的地搬到东边,然后种在东边的地里。“而且,下午种下去的菜,晚上就进了我们的肚子。” 在市郊一个学农基地里,二十来个男生每人拖着一把锄头,在一块空地上刨土。他们不是边聊边刨,就是索性抡起锄头嬉笑打闹,半天刨不了几个坑。站在旁边监督的老师呵斥几声,他们才收敛一些,可没过几分钟,又闹开了。“来了几天,总刨这块地,也太没劲了。”一个男生嘀咕道。据了解,该学农基地只有三四块地,每年至少有十几所高中来活动,刨来刨去也就这几块地。 一所高中的学生处老师也抱怨,学农流于形式情非得已,一是时间太短,二是规定的学农基地里没有像样点的农田,只能让学生学点简单农活。 农村孩子也不会耕地 记者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现在不光城市的孩子不识农具、不会耕种,农村的孩子也不会耕种。金山区某中学有50%的农家孩子,但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没有一点农业知识,对许多传统农具一点都不认识。学农时,农村孩子面对农具一样束手无策。 金山中学学生部主任陈一萍告诉记者,和城里一样,大部分上海的农村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宠爱,什么家务活都不干。“农村的父母只要孩子读书好,别说务农了,连洗衣、洗碗这些家务都不让孩子碰。” 家长支招教孩子偷懒 “学农不要硬撑。太阳太大,你就到旁边休息,就和老师说身体不舒服。”“你要学会随机应变,不要一个人傻乎乎地猛干,装装样子就好了。”“学农没必要那么认真,高考又不考。人家偷懒,你也偷懒好了。”……在送孩子学农前,部分家长叮嘱最多的竟是给孩子支招如何偷懒。 口头关照还不够,不少家长还把孩子全副武装起来。延安中学的华平生老师曾多年担任班主任,他告诉记者,每次务农,个个学生的书包都塞得满满的,吃的、用的、穿的一大包。一些家长光衣服就给孩子准备五套,关照孩子一天一套,统统带回家洗。“背了那么多东西,感觉就像去旅游。”学生们都不自觉地把学农当成了“加长版”的秋游。一位妈妈还给女儿的行囊里塞了金施尔康、洋参丸等补品。“累了就吃一颗,学农生病就不值得了。回来还要上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