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化内涵,培养欣赏趣味—— 京剧“唱”进学生音乐课 王蔚 |
黄瑛,文来中学的音乐教师,上周记者走进她的课堂,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是京剧生旦净丑的基本套路。间或,黄老师还会教学生甩水袖、来几段西皮与二黄。这样的音乐课,简直让同学们如痴如醉。如今,上海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已不再局限于识识谱、唱唱歌。翻开音乐课本,丰富的艺术门类、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受益匪浅。 精心挑选 优秀作品 据记者了解,收入上海“二期课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既有《茉莉花》、《紫竹调》、《春江花月夜》、《良宵》、《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优秀作品,又有《剪羊毛》(澳)、《雪球花》(俄)、《哎哟,妈妈》(印尼)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域特征的优秀作品。 教材主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精心挑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从中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培养广泛的文化欣赏趣味。”比如,在六年级就有《梨园金曲》这一课,让学生聆听沪剧《芦苇疗养院》、京剧《穆桂英挂帅》、越剧《红楼梦》和豫剧《花木兰》的唱段,使学生在欣赏、模仿、体验等过程中,初步感受沪、京、越、豫等地方戏曲的基本特点,并熟悉其中的代表唱段,激发学生对我国古老、灿烂的民族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形式 多种多样 此外,新的音乐教材还引入了许多与其他文学艺术品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优秀作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京剧)、《智斗》(沪剧)、《蝶恋花》(评弹)、《四个小天鹅》(芭蕾)、《雪尔达娃》(电影)、《青藏高原》(电视剧)等,把音乐与文学、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以及音乐与人、民族、自然、历史、科技的广阔内容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把音乐学习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拓展文化的内涵,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文化素养。这便是“二期课改”新的音乐教材给学生的最大收益。 本报记者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