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地专家在沪热议医学与人文关系
有些疾病最好的治疗是“关怀”

施捷


  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除技术本身而外,是否还应包含有人文因素?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是伦理要求还是职业规范?医务人员对患者耐心细致,到底是属于“恻隐之心”,还是根本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上周末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举行的“首届全国人文医学教育暨医院服务论坛”上,有关“医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引发了来自各地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300余名专家的热烈讨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医学教育、医患关系、医疗模式、医疗流程、医院文化等等常见话题,无不因为与“人文”挂钩而生发出新意,令与会者的兴趣骤增。

  有专家强调说,西方曾有大样本调查证实,大约25%的患者在只是“单一”地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细心关怀后,病情便有了很大好转。倾听、沟通、洽谈、关注,应该成为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从生物治疗,到生物-心理治疗,再到生物-心理-人文治疗,这种治疗模式的根本转变已势在必行”。

  据报告,国际顶级医学杂志近期刊出相关研究,称有60多种常见疾病“也许不治疗的结果更好”。联系到国内同道一直争论不休的“开颅戒毒”“少女子宫切除”等等案例,“我们如何做到在面对疾患作出‘技术处理’的同时,也能认真考量一下我们对病人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吗?!”有专家对医学教育必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发出大声疾呼。

  也有专家尖锐地指出,以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要求看,我们卫生系统的某些“院长们”在规划医院发展的时候,是否考虑医院的经济利益多了?是否考虑医生的权利多了?是否考虑“尖端高层”服务多了?也有专家甚至设想,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该充满在医疗环境、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这3个层面。                         首席记者 施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