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土天山下 甘建华 |
从阿勒泰机场驱车往喀纳斯,途中经过的戈壁滩,让我感受了那种无可藏匿的广袤与荒凉。脑海中,在西行飞机上俯瞰到的那些连绵起伏的不毛之地,与眼前的戈壁连成了片。 听导游姑娘用职业性的语言,讲述着这一带游牧民族的故事,双眼透过车窗,寻找着哈萨克人在年复一年的迁徙中,为寻找水草丰盈之地,用石头垒起的一个个微型金字塔般的路标。关于哈萨克人驱赶着牛羊如云层般飘移的遐想,在眼前的无边荒漠背景下,失去了田园牧歌式的美感,却让我品读了他们生存条件的严酷和大自然的极其吝啬。默想着在贫瘠的沙石地表下,或许蕴藏着宝藏或石油,将来的某一天这里会得到开发。但明白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况且,地表上的万千生命和繁荣兴旺,是地下的财富所永远无法比拟的,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印象与现实的反差是那么强烈。在电视屏幕和各类读物上司空见惯的青山绿水如画景色,还有自小所受的“地大物博”论的灌输,导致了直面穷山恶水时的失落感。好在旅途毕竟是变幻而多彩的,在更多的时候,心情依然像天山顶上的美丽云彩。 在辽阔的天山南北,人类和各种生命依靠着脚下的一方水土得以繁衍生息。有限的耕地和绿洲,在各民族人民手中产生着无穷的造化。白杨玉树临风、伟岸挺拔,瓜果分外香甜,骏马健壮俊秀,牛羊拉动了多种产业,旅游业发展红火……除了乌鲁木齐等或繁华或优雅的边陲城市外,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要数伊犁了。著名的那拉提,青山绿谷,满目翡翠,至今还能觅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在一处茂密的灌木林中,我还发现乌黑发亮的泥土仿佛能够捏出油来,真想找个马甲袋装一点回家。从伊宁市到那拉提的一路上,处处可见精耕细作的田洼和茂盛的庄稼,让人亲切地想起了锦绣江南。车厢的音响里,刀郎愁肠百结忧伤动人的情歌,诉说着心爱的阿依古丽“多年以前消失在遥远的伊犁……”是呵,这片美丽富有的土地,怎能不让“阿依古丽”们流连忘返而留下来呢? 然而,在由喀什市去帕米尔高原的途中,也听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导游与几位打算捐资帮困的境外华人,来到荒山野岭中柯尔克孜族人居住的小村子,看见一个看上去瘦弱贫寒的小孩在卖鸡蛋,询问才知道他渴望学文化,想用卖鸡蛋的钱去买笔和纸。导游和境外华人的眼睛当时都潮湿了…… 大西北的所见所闻,这块土地的活力与渴望,令我想起沿途山崖上常常看到的那些盘根虬枝、刚劲有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老树,紧紧地抓住脚下的一点泥土,在天地间宣示着生命的坚韧与蓬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就像这些树。由此还想到,祖国天南地北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有先有后,物资生活水平尚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中华儿女发奋图强的精神、改天换地的力量是同生共有的。从这点来说,享有着优越的地域位置和地理资源的人们,更加有责任帮助穷困地区改变面貌。因为,那里的泥土比金子还宝贵,那里有绿洲,有执著的生命,还有着美丽的梦想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