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劳模最珍贵的一天 钱勤发 |
|
本报记者 钱勤发 朱富林,浙江嘉善人,生于1920年8月。16岁到上海学徒。1950年进上海工具厂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小刀具工段工段长,是厂里技术革新的领军人物,多次填补我国微型刀具的空白,是新中国第一批工人工程师,连续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60年3月19日,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79年退休。今年5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 他去世后,子女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一只纸板箱里发现了这张颜色发黄的报纸 如果,将时光上溯47年,朱富林40岁。在人生这个黄金年代,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天,一个瞬间,一张照片,一顿晚餐,一个伟岸高大的身影刻在他心里一辈子。 1960年3月19日,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个让朱富林心里暖融融的日子。一个星期前,他和他的工友们苦战5天5夜,终于在第228次试验中攻克了0.08毫米的微型钻头,填补了国产微型钻头的一个空白。 这天,电台播发了消息,解放日报也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朱富林“大破唯条件论,快工出细活,土鸡生洋蛋”的技术革新成果。他去世后,子女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一只纸板箱里发现了这张颜色发黄的报纸。47年,他从来没有声张过炫耀过。 ■ 厂领导急匆匆跑来,对朱富林说:朱师傅,快,快,市里有紧急事情 这天,他同往常一样,早早地从杨浦区凤城新村的家里,赶去虹口的上海工具厂上班。说到这个家,两个房间,40多平方米。厂里分房时,领导问:朱师傅,阿拉单位的新房子造好了,侬要住吗?朱富林以为是开玩笑,说好啊。没过多久,厂里还真分了一套新工房给他。这房子他一住就是50年,直到今年5月18日,他在家里永远地合上双眼。 朱富林常年“两点一线”——家里、厂里,厂里、家里。说他以厂为家,一点不假,搞技术革新,几天几夜不回家。就是回家,他话也不多,从来不与妻子说厂里的事。他妻子是个宁波人,说话爽直而形象,说朱富林三棍子打不出闷屁,像搞地下工作。朱富林性格内向,话不多,看上去好像老是在想问题。这与他身世有关。他很小失去父母双亲,由哥嫂拉扯大。16岁时,他孤身一人,背着个包袱,沿着沪杭铁轨,一路走到上海学生意。先学铜匠,再到上海工具厂当工人。他没有读过几年书,但好学,肯动脑子,进了厂读夜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手艺大有长进,成了技术革新的闯将,成了8级大师傅。 且说这天下午3时光景,厂领导急匆匆跑来,对朱富林说:朱师傅,快,快,市里有紧急事情,派车来接你,快去。他问什么事?领导说不知道。以前,市里开会什么的,事先都有通知,朱富林也有个准备,可今天他换一套衣服也来不及了。他已习惯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下班,不过都洗得干干净净。他就这么一身工人打扮,被市里来的小车接到康平路市委办公厅。后来,车子七转八转,又将他接到另外一个地方。同时被接来的还有其他4个工人代表。工作人员对他们说:等着,过一会有个人要见你们,你们都认识,不过保密纪律要记住,3天之内,不得向外去讲。朱富林觉得神神秘秘的,猜想不知哪位领导要见他们? ■ 一个伟岸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他惊呆了,这不是毛主席吗? 过一会儿,一个伟岸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他惊呆了,这不是毛主席吗?对,认识,全国人民都认识毛主席。毛主席穿着一套灰色中山装,脸带微笑,缓步走来,同工人代表一一握手。当毛主席握着朱富林的手时,他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毛主席面对面同他握手。给毛主席拍照的侯波咔嚓摄下这个镜头。还有朱富林想不到的,毛主席说:我看了报纸,你是革新闯将,我国军事战线上出了个朱总司令,现在上海工业战线也出了个朱总司令,太好了……事后,朱富林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究竟说了什么,不过,他记得很清楚,毛主席对陪同的市委领导说,要在工人中培养大学生和工程师。 ■ 毛主席说:我们一起吃顿饭,吃完饭再一起看戏。朱富林记得小菜一台子,可不知自己吃了什么,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毛主席 毛主席和蔼可亲。末了,他说:我们一起吃顿饭,吃完饭再一起看戏。 朱富林记得小菜一台子,可不知自己吃了什么,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毛主席。一个早早失去父母的穷工人,在党的培养下做了点事情,成了领袖的座上宾,与毛主席共进晚餐,朱富林的双眼湿润了。饭后,毛主席还同他们一起看京戏。看完戏,市里要派车送朱富林回家,他说不用,坚决要自个回家,他想看看这是什么地方?他走到外面一看,哦,锦江饭店。 ■ 3天以后,保密解除。朱富林这才向厂里领导、向妻子说了这一生中最难忘最珍贵的一天…… 朱富林回到家里已是10时多了,妻子问道:哪能介晚,平时加班总有个关照,今朝哪能讲也不讲一声?夜饭吃过了吗?朱富林说吃过了。 妻子问啥地方吃的?朱富林脱口而出:毛主席请我吃的。 妻子一惊:嗖(啥)东西?瞎三话四,我看侬忙昏头了,毛主席来格北京,怎会请侬吃饭?侬从来不吹牛皮,怎会牛皮吹了介大?妻子一口宁波话,一顿抢白。 朱富林自知上面关照要保密3天,可太激动说漏了嘴,于是,赶紧说:好了好了,吃力了,困觉。 3天以后,保密纪律解除。朱富林这才向厂里领导、向妻子说了这一生中最难忘最珍贵的一天…… (本文照片由朱富林亲属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