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与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票小卡片 “正宗”多藏“猫腻”
——街头打折机票小卡片调查
金志刚


   开始时冒充一家大型票务公司,“出事”后打同一电话过去,却已“变成”另一家航空公司的票务代理处了;买票时说好是555元,但收到票时却“涨”到了720元,旅客想退票又遇种种“障碍”……

  连日来,记者对街头机票小卡片及由小卡片引起的多起票务纠纷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卡片名为“正宗”,实则多藏“猫腻”。

 小卡片往身上乱扔

  昨天下午,为了寻找机票小卡片的踪影,记者先是来到了繁忙的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只见马路上站了近十名发小卡片的年轻人,他们把小卡片递到行人面前,如果行人不收,干脆就往人们的口袋、皮包里塞。

  随后,记者又来到地铁二号线上。下午4时许的地铁上不算拥挤,两个男青年飞快地走过车厢,一边走一边将一张张机票小卡片往坐着的乘客身上扔,动作之快,仿佛在变“空手扔扑克”的魔术。乘客们不无微词。

  同一电话两家票务

  读者李小姐前几天去北京出差,因为太急,所以找了小卡片上的电话订票,花了1130元买了一张全价票。不料出差任务取消了,她去退票时,发现这张“全价票”从航空公司出票时是7折票,再找小卡片上的“广发票务”,对方却动不动挂电话不理人。

  按照李小姐提供的电话,记者拨通后问:“是广发票务吗?”对方说:“是。”但听说是记者采访,接电话的小姐马上挂断了。15分钟后,再次拨打这个电话,同一个小姐“茫然”地说:“什么广发票务?我们这里是东航售票处。”可以相信,如果她愿意,也可以把自己说成“民航售票处”。

  拿到机票发现涨价

  读者俞先生也上了小广告的当。前几天,他看到“上海不夜城国际旅行社”的订票小广告,就打电话买了一张上海至威海的机票,当时说好是555元,但收到票后,不仅价格“涨”到了720元,而且收据上的开具单位也变成了“上海雅新票务服务有限公司”。他要求退票,对方又耍起了无赖:“要么按720元收取退票费,要么你花680元拿下这张票,其他的没得商量。”

  街头票务多为冒名

  街头小卡片上的票务代理靠什么生存?其中的大多数不过是以下几招:先冒充大公司吸引别人打电话,再胡乱加价卖票,最后要是被旅客发现有问题,就使一招“金蝉脱壳”销声匿迹。

  从马路或地铁上收集来的一大叠小卡片看,上面的“来头”都不小,什么“民航售票处”“东航大型票务代理处”“民航综合售票”等等。但事实上,小卡片上的电话号码十有八九不是航空公司或大型票务代理的电话,小卡片只是给自己虚报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而已。

  民航华东管理局去年共受理350件票务投诉,只有18件是有效投诉,即能够找到责任主体,其他332件都是小卡片黑票务或“黄牛”惹的祸,成了“无头案”。一些大型票务代理对此也不胜其烦,一位大型票务代理公司的老总说:“坏事是别人冒名顶替干的,但出了纠纷,往往要我们‘善后’,所以请旅客朋友不要轻信街头小卡片。”

  本报记者 金志刚 

  评论 071030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