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小卡片 “正宗”多藏“猫腻” ——街头打折机票小卡片调查 金志刚 |
开始时冒充一家大型票务公司,“出事”后打同一电话过去,却已“变成”另一家航空公司的票务代理处了;买票时说好是555元,但收到票时却“涨”到了720元,旅客想退票又遇种种“障碍”…… 连日来,记者对街头机票小卡片及由小卡片引起的多起票务纠纷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卡片名为“正宗”,实则多藏“猫腻”。 小卡片往身上乱扔 昨天下午,为了寻找机票小卡片的踪影,记者先是来到了繁忙的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只见马路上站了近十名发小卡片的年轻人,他们把小卡片递到行人面前,如果行人不收,干脆就往人们的口袋、皮包里塞。 随后,记者又来到地铁二号线上。下午4时许的地铁上不算拥挤,两个男青年飞快地走过车厢,一边走一边将一张张机票小卡片往坐着的乘客身上扔,动作之快,仿佛在变“空手扔扑克”的魔术。乘客们不无微词。 同一电话两家票务 读者李小姐前几天去北京出差,因为太急,所以找了小卡片上的电话订票,花了1130元买了一张全价票。不料出差任务取消了,她去退票时,发现这张“全价票”从航空公司出票时是7折票,再找小卡片上的“广发票务”,对方却动不动挂电话不理人。 按照李小姐提供的电话,记者拨通后问:“是广发票务吗?”对方说:“是。”但听说是记者采访,接电话的小姐马上挂断了。15分钟后,再次拨打这个电话,同一个小姐“茫然”地说:“什么广发票务?我们这里是东航售票处。”可以相信,如果她愿意,也可以把自己说成“民航售票处”。 拿到机票发现涨价 读者俞先生也上了小广告的当。前几天,他看到“上海不夜城国际旅行社”的订票小广告,就打电话买了一张上海至威海的机票,当时说好是555元,但收到票后,不仅价格“涨”到了720元,而且收据上的开具单位也变成了“上海雅新票务服务有限公司”。他要求退票,对方又耍起了无赖:“要么按720元收取退票费,要么你花680元拿下这张票,其他的没得商量。” 街头票务多为冒名 街头小卡片上的票务代理靠什么生存?其中的大多数不过是以下几招:先冒充大公司吸引别人打电话,再胡乱加价卖票,最后要是被旅客发现有问题,就使一招“金蝉脱壳”销声匿迹。 从马路或地铁上收集来的一大叠小卡片看,上面的“来头”都不小,什么“民航售票处”“东航大型票务代理处”“民航综合售票”等等。但事实上,小卡片上的电话号码十有八九不是航空公司或大型票务代理的电话,小卡片只是给自己虚报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而已。 民航华东管理局去年共受理350件票务投诉,只有18件是有效投诉,即能够找到责任主体,其他332件都是小卡片黑票务或“黄牛”惹的祸,成了“无头案”。一些大型票务代理对此也不胜其烦,一位大型票务代理公司的老总说:“坏事是别人冒名顶替干的,但出了纠纷,往往要我们‘善后’,所以请旅客朋友不要轻信街头小卡片。” 本报记者 金志刚 评论 071030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