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天下让” 白子超 |
泰伯篇载:“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古代学者对此章的考证、解释连篇累牍。今人读此章,仅据《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大致清楚关于泰伯的故事,即可。 周族第十三代领袖是公亶父(后被称为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即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生子取名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瑞”,所以公亶父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意,于是携手隐身而去,给弟弟季历即位提供便利。二人远离周地,迢迢几千里,最后落脚在荆蛮之地的太湖附近(今无锡市)。“文身断发”,融入当地原住民,“自号句吴”,自愿归属的有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何为“三让”?学者说法不一,比较好理解的有两种。其一:父亲公亶父死,弟弟季历立,一让;弟弟季历死,侄子昌立,二让;侄子昌死,侄孙发立(即周武王),三让。其二:泰伯走后,季历两次派人请泰伯,泰伯不归。 怎样理解“让天下”?当时的周不过是西方的一个诸侯国,谦让一个地方的领导权怎么说是“让天下”呢?有学者说是“推本言之”,有学者说是“就成事上论其让也”(《论语集释》)。周武王克商,一统天下,与伯祖泰伯让位于祖父季历有逻辑关系。 什么是“民无得而称”?泰伯悄然离去,当时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为何而去,因此不知道该怎样评论此事;后来人们知道泰伯是主动远避权位,深感其品德高尚,而惟其太高,竟然也不知道该怎样称颂才好。几百年后,孔子这样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也只是慨叹“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笼统地说泰伯的品德至高至大,无以复加,堪与无齐。 孔子观察历史,评论历史人物,常从道德角度着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道德史观论者。道德史观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有至今仍旧适用的进步内容。孔子竭力称颂尧、舜、禹、文王、周公,是在给同时代以及后世的执政者树立效法的榜样;同时高度评价泰伯,是在树立另一类榜样,纯粹的道德楷模。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的执政者基本上都是无德之人。 争利、争名、争权,是人类的通病,是人性中共有的弱点。孔子和其他许多先进思想家一样,竭力倡导去除名利的道义和品格,但总是少数人听,更多的人不听,连一些宣传孔子思想的人也是说一套做一套。 文章写到这里,有一个情况不得不说。古史专家杨宽先生在其大著《西周史》里说,《史记》关于泰伯的记载“不符合事实”,事实是“太王传位给幼子季历,而让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统率部分周族迁到今山西平陆以北,创建虞国……”,“至于吴国,应该是虞的分支”。倘若确如杨宽先生所说,那么太湖地区吴文化研究者以泰伯为始祖的愿望,恐怕就要落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