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水远皆有情 苏剑秋 |
萧海春倾情山水画,他应该画山水,画属于他的山水画。无论是徜徉丘壑,还是信步林泉,萧海春画山水几乎痴迷。 在“烟云堂”中,我俩端坐在未完成的山水画五条屏前,话题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特性与绘画艺术的血脉相融。早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的他,学的是玉雕专业,他以为“理玉虽为小技,然惠我良多,受用终身”,可见他的胸次和学养,并凭借精湛技艺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趣的是他开始创作山水画,一出手便赢得了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藏家的青睐,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萧海春创作的山水,有一种带弹性的跳跃感,它层峦叠嶂云气蒸腾而自然优美,能使观赏者涌起阵阵喜悦。其实萧海春的内心是很传统的,会画的人在于他的文化内涵的确定性认知。站在既不菲薄传统,也不妄自杜撰新篇的大前提上,萧海春以踏实的脚步登临万水千山。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台湾地区好几家权威的美术杂志,几乎同时刊发萧海春山水画艺术专辑,他又在上海美术馆的诚邀下举办了画展。我记得当时陪沈柔坚先生观摹,他对萧海春的山水画成就也是称赞有加。萧海春的作品拥有一份慷慨,几分恬 静,慵懒中饱含书卷气,尤其是展览中那几十幅斗方山水镜片,透出一股静穆坦然的悠长文脉。 绘画与文化密切相关,萧海春坐拥书城,他生性好静,其画也散发着阵阵宁静气息。他以为中国画需画得人家要看,有闲庭信步之雅趣。可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什么唐宋元明清诸大家墨迹,能够如史诗般令人反复赏玩研读,根本在于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像清朝初期的“四僧”落拓不羁,将不安不平渐渐隐去。把画意上升到传递心境的高度,亦成为衡量艺术水准高低的一个依据。萧海春讲,有时身心疲惫,回到书房中,见到墙上挂着一幅石涛作品《风竹图》,怪了,顿时清静几许,思维也随之清晰不少,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笔墨留痕,心境之迹。萧海春的画,山近水远皆有情。徜徉和信步,大块浓重墨色间留下一片薄薄云雾,苍苍茫茫山脊间寥廓无垠,丘壑壁深林泉闻涓涓细流,松涛风声间滤清了心中的芜杂。萧海春于如是画境中感受清新气息,自诩:“能以此为终老之业,则不虚此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