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法治视窗
 第A10版:广 告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 广 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香云外飘

赵丽宏


  秋风中,处处飘漾着桂花的清香。走在树林里,看不见桂花的影子,它们隐藏在绿叶丛中,却将那沁人心肺的花香倾吐得满世界都是。桂花容貌不张扬,只是紧贴着枝叶的点点金黄,要走近了才能看清,而它们的香气却远比那些大红大紫的花卉迷人。

  我的窗下也有一株桂树,已种了几年,每年秋天,清雅的香气总是突然飘进我的书房,探首俯看那树,依然一片青绿,和开花前没有任何变化。此时,很自然想起宋之问咏桂花的两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清芬,确实像是从天而降,宋之问的诗句,写出了桂花的神韵。

  宋之问这两句诗,出自他的《灵隐寺》,诗中写了杭州灵隐的风光,全诗十四句,就是这两句写得妙。灵隐寺我去过很多次,不过并没有对那里的桂花留下多少印象。去杭州赏桂花,最佳处是满觉陇,很多年前,曾和杭州的诗人朋友在满觉陇聚会,躺在桂树下喝酒吃月饼,全身心都被那醉人的清香包裹,树上,地上,身上,甚至酒杯里,都是桂花。清人张云璈有七绝《满觉陇》:“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写的就是金秋时节满觉陇的桂花香。

  古人写桂花的诗,印象深的,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中,首句写桂花,远不及宋之问那两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写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中,前两句写桂花,但读者熟悉的是后两句。杨万里有一首《咏桂》,写得有意思:“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苏东坡的七律《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是咏桂诗中难得佳作:“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李清照也写过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这首咏桂词既赋形又咏性,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也点出了她所向往的美的境界,也许可以解读为她对女性之美的一种看法,“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正的美女,不必花枝招展浓妆涂抹,应该如桂花,花淡不露痕迹,清香幽然飘远。

  淡雅的桂花,古时候却曾经和仕途联系在一起。古人称文人登科为“折桂”,典出《晋史》,曾有一位新科状元在回答皇帝的提问时说:“臣今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折桂”一词,便由此而来。据说古时文人和官吏都喜欢在家里种桂花,希望仕途通达。这样的习俗,现代人已经无法体会。现代人说“折桂”时,大概也不会联想到桂花的清香。千百年习俗变迁,桂花的淡雅和幽香依然,那些吟咏桂花的美妙诗篇,今天诵读,还是可以引人共鸣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