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食单 烘山芋 王鸣光 |
文 / 王鸣光 在一家装潢考究的饭店吃饭,席间上了一盆拔丝,金灿灿一堆,四周绿叶相衬。细细品尝,原来是寻常的山芋。吃了不少山芋,做成拔丝还是头一回见识。 平生山芋也没少吃。物质匮乏年代,秋后去购粮时不能全部买米,还必须按一定比例搭配若干山芋。大多烧成山芋汤,掺杂些米粒,当饭吃。还有在烧饭时,在米上放几只山芋,饭熟,山芋也熟。一半饭一半山芋,总算能吃饱。将熟山芋晒干,成山芋干,坚韧而香甜,成为过年待客的小吃。 秋雨寒风后,伴着糖炒栗子的香味,烘山芋的香味也挤了进来。大铁皮桶改制成的炉子,有一米多高。里面的搁栅上搁着山芋,下面炉火微红,像炼丹似的,将坚硬的山芋慢慢地烘得绵软,皮起皱而焦黑,糖汁从里流到外。 黄昏时分,一地纷乱的黄叶。这时,在街头遇到了烘山芋摊,远远的,一股香味飘来。吃时,滚烫的烘山芋在双手间倒腾,剥开焦黑的皮,一股香味和一股温暖,便氤氲在眼前,香甜可口的瓤,可抚慰孤独的愁绪的心灵,并有温老济贫之感。 袁牧在《随园食单》里教人吃山芋:“十月天晴时,取芋子、芋头晒之极干,放草中,勿使冻伤,春间煮食,有自然之甘,俗人不知。”在乡下务农时,吃过类似的越冬山芋。长期存放,山芋水分收缩,变得分外甜,不如生吃,甘爽如水果。然而比起烘山芋来,仍然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