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流域性湿地保护连点成片 保护网络明在崇明东滩成立 沈敏岚 |
本报讯 (记者 沈敏岚)建设长江湿地网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首个流域性湿地保护网络——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将于明天在上海崇明东滩成立。 记者今天从市林业局获悉,湿地保护网络涵盖了长江干流、长江故道、大型通江湖泊、中小型洪泛平原阻隔湖泊、河口、滨海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的20个湿地保护区作为首批成员加入网络,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 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由上海、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林业主管部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据了解,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辖区内湿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5%,占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的7.4%。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全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 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扬子鳄、白鱀豚等中国特有物种的故乡和近百余种百万余只国际迁徙水鸟的中途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是世界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五省一市相继建立了大量的各级各类湿地保护区,指定了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上海崇明东滩等7块国际重要湿地。 近年来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猛发展,该区域仍然面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水环境持续恶化等诸多问题。 成立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就是要连点成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如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提高人类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据悉,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林业厅(局)计划在未来5年里,开展技能培训、信息交流、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实施“湿地先锋”计划、湿地与气候变化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评论 071102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