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有心报国,无力回天 江晓原 |
徐光启是上海人,他的一生(1562~1633),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历史悲剧。 在传世的画像(明代作品)中,徐光启消瘦憔悴,眉目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徐光启活了71岁,去世前两个月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在那个时代,看起来他似乎应该算是“福寿双全”。然而实际上,徐光启一生可以归结为一个“苦”字:贫苦、困苦、劳苦、愁苦、痛苦。 徐光启出生时家境贫困,当年他去应乡试时,不得不自己担着行李在江边冒雨步行,而母亲在家竟至断粮。徐光启从19岁中了秀才,就开始了他漫长的科举之路,直到他42岁那年,才算将这条做官报国的必由之路走完——这年他终于中了进士。科举之路持续23年,也可以算“久困场屋”了。 徐光启进入仕途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开始风雨飘摇,外有满洲后金的入侵威胁,内有此起彼伏的武装叛乱。徐光启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几度“下课”,还被阉党打击,受到“冠带闲住”(褫夺权利但保留待遇)的处置。但他满怀报国热情,将他的精力和学识投入各种他能够(至少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 徐光启一生所做的重要事情,共有五件:一、提倡农学引进番薯;二、练兵和造炮;三、编纂《农政全书》;四、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五、组织编纂《崇祯历书》。徐光启投入心力最大者,在练兵造炮和组织编纂《崇祯历书》。 徐光启一生五件大事中,最有成效的是他主持历局(1629~1633),召集来华耶稣会士修订编纂了堪称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的《崇祯历书》。《崇祯历书》及其所依据的天文学理论,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中国的官方天文学体系。从科学史的角度和历史影响来说,这件事应该算徐光启的最大事功。 练兵一事,徐光启为此长期投入了极大精力,除了不断向朝廷呼吁练兵、造炮、守城等事,并积极帮助引进西洋先进火炮技术之外,1619年他还亲自拟定《选练条格》(士兵操典),亲自考核挑选了4655名士兵,开始操练。但是因为朝廷官僚机构互相推诿牵掣,军饷器械都不给予充分支持,并将他尚未练成的部队强行调往前线,致使他亲自练兵的努力最终不了了之。 此后徐光启的军事思想不得不依靠他的入室弟子、炮兵专家孙元化来实现。孙元化官至登莱巡抚,一度统帅了当时中国最精锐的炮兵部队。非常有戏剧性的是,明清之际最著名的汉奸吴三桂、“三藩”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降清将领刘良佐、刘泽清、白登庸等人,皆曾为孙元化部下。最终孙元化因为部下的叛变降清,于1632年被朝廷处死,徐光启练兵造炮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孙元化被处死的次年,徐光启在忧愤中病逝。1年后《崇祯历书》修撰完成,11年后大明王朝崩溃。此时,徐光启曾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队,已经成为大举入侵中原的满洲军队的精锐。而他晚年为之呕心沥血的《崇祯历书》,被改名《西洋新法历书》,由清朝政府颁行天下,成为新朝“乾坤再造”的象征。 徐光启若泉下有知,对此将情何以堪? 明日请看一篇《晚明巨人“徐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