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 城市与人 剑箫 |
我们到野外旅游,总是希望看到有山有水的风景。虽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但有山有水,岂不是更有包容性?即使是独钟于山,恐怕人们也未必希望看到一例的高山,比如在海拔多少多少米一线排开多少多少山峰,比如像黄土高原那样的缺少层次。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最讲究物象的差异性和流动性,最忌一览无余,平铺直叙,否则,气韵生动便无从谈起,也就丧失了精、气、神,再好的风景,因此变得审美疲劳,面目可憎。 城市的布局和营造,和画画也差不多,需要起伏感和流动感。世界名都,大都有河流穿城而过。巴黎、伦敦,虽然矜持地宣称拒绝六层以上建筑,然而,它们并没有把埃菲尔铁塔、大笨钟和新潮的摩天轮推倒。一个城市的和谐,不是靠统一的营造格局来完成的,而在于人和城市的亲和性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比如安全感、方便感、舒适感、空间感等等。 我把那些世界特大型都市里的高楼大厦看作是“山”,那么“水”又在哪里呢?应该说“水”就是那些穿插、渗透、散落乃至点缀于“山”周围的民居。它们基本上只是二三层楼高,有时还以街坊的形式存在。 这是城市当中最温暖、最亲切、最富生气、最有活力、最具流动感、最含文化意味的地方。它像水一样地滋润着大地,使得城市充满生命的气息,使得那些钢筋水泥丛林不再单调,使得城市栖息者变得更加自由,使得城市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在上海,这个“水”,就是弄堂。 保存弄堂,就是保存上海土著或准土著,就是保存本地文化传统,就是保存以“上海元素”为特征的城市! ◆ 剑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