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烟|云| 沪上老弄堂四明村 杨忠 |
| ||
| ||
|
|过|眼|烟|云| 探访石库门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建筑业发生几件大事:早期大光明电影院英国式建筑竣工、逸园跑狗场(今文化广场)建成、苏州河边竖起六层钢筋混凝土楼房——阜丰面粉厂厂房(今莫干山路120号),同年,四明银行在福熙路与巨籁达路之间(今延安中路913弄)增建一批新式石库门住宅。上海石库门建筑历史较久,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今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开始成排搭建木结构住房,这是里弄住宅的雏形,同治七年(1868年)前后,由于木屋易燃,渐改筑砖木立帖式结构并发展成住宅正门用花岗石门框,木制黑漆大门,即老式石库门房屋,一般为三开间二厢房,后期为双开间一厢房和单开间。楼层早期为二层,后期为三层。底楼设客堂、厨房,二楼为居室,有晒台无卫生设备,弄口有过街楼,是看弄人住所,居高临下,弄堂动静尽在眼底。四明村是新式石库门住宅向新里住宅过渡的典型建筑。“四明”一词源自浙东四明山,据传,四明银行发起人,宁波人袁鎏、陈薰、周晋镳、虞洽卿等人认为家乡四明山山势深远,泉源流长,象征财源广袤,便以“四明”冠银行名,宣统三年(1911年)4月,四明银行改组,慈溪人孙衡甫担任总经理,他发现投资房地产不失为稳健的保值、增值手段。之后,四明银行用资金投资建造营业用房以外还兴建了大批里弄房屋,就上海一地而言,最多时曾达1200幢左右,四明村、四明别墅、四明里,便都是当时四明银行投资的“四明”品牌不动产。 漫步四明村 倘若你有兴趣,可在秋风习习的傍晚,漫步四明村,徜徉其中寻味上海老弄堂之感觉,或许有位老人会告诉你:传说这弄堂是四明银行老板的三个儿子,建造了三种不同标准的房子,同一条弄堂住宅,南段为高标准,北段为中标准,中段为低标准。听说,更奇怪的是曾住四明村923号的诗人徐志摩先生在1931年11月16日离开此弄后的第三天,11月19日早晨于南京搭乘济南号邮机在离济南五十里党家村附近撞山失事。机组二人与唯一的乘客徐志摩共三人皆36岁。一切都是巧合?据史料记载:这里的石库门房屋是四明银行于1912年与1928年两次投资建造,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增建一次,使四明村共有混合结构、砖木结构的楼房118幢,总建筑面积29150平方米。据1939年生于此地的胡惟华老人讲:“自她祖父起,用金条顶下69号一幢楼,她姑父是民国政府盐务局的官员,抗战后去了重庆,把底楼出租了,最早的四明村弄堂前后都是荒地和坟墩,一到晚上人迹稀少,是老上海“剥猪猡”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南北增建了许多房子,成为租界里的上只角,弄口有“红头阿三”把守。从前,她家有个亲戚来沪,在码头上不认识路,对黄包车夫说:“到四明村!”车夫拉了就走,可见四明村在老上海的名气之大。四明村前期为二层楼房,后期靠近巨鹿路一带为三层楼房,装有盥洗设备,四明村主弄宽七米,支弄宽四米,建筑分两边行列布置。底层客堂装有木制落地长窗,外墙为机制红砖,清水勾缝,其形式属新式里弄联排式住宅,建有简化的石库门和较高的院墙,山墙以马头墙收顶,别饶乡土情趣,房屋的客堂前有天井后部为厨房,前楼是卧室,后是亭子间,其上为晒台,石库门用石子装饰,前、后门楣、山墙等显眼处,中式元素中略带西洋风格的装饰图案、线条,美轮美奂,突出了民国时期海派民居的时代审美气息。南段几幢住宅,楼顶晒台上设计有几根圆形黑栏杆,简练、空灵、透气,打破了石库门老晒台给人视觉上的沉闷感觉,颇具巧思,实木黑漆大门上点缀的一对敲门铜环,又把石库门的风貌特征表现得一目了然,是设计师黄元吉1928年的杰作。 寻踪名人迹 20多年前笔者与澳门著名美术评论家陈浩星先生拜访四明村老房客沪上名印家高式熊先生,在欣赏完了他收藏的名贵古董相机后,我问高老:“在此住了多少年”?他说:“九岁时他随父亲高振霄来此居住,从前,四明村最早的住户多为四明银行的高级职员、宁波帮中的洋行买办、医生等”。居民沈凤英老人告诉我:“四明村这条弄堂曾有十四位文化名人住过,可惜的是那幢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人徐志摩、画家陆小曼住过的沿街老屋已经拆除”。当年,徐志摩夫妇以四明村923号这幢三层楼房作为“爱巢”每月租金银洋100元左右,923号楼下的边厢房为陆小曼父亲的卧室,二楼亭子间是陆老太太房间,二楼厢房前间是徐志摩夫妇卧室,后小间作小曼吸烟室,二楼客堂是会客室,亦备烟榻供客人使用,三楼是徐志摩书斋,布置奢华,高档地毯,精致椅垫,墙上钉着彩蝶标本。1929年3月29日泰戈尔赴加拿大途经上海,之前,已写信给徐志摩说要到他家来小住,再说陆小曼则是一个奢侈虚浮,颓废浪荡的聪颖女画家,又沉湎于吸食鸦片,这给她与徐志摩的“爱巢”带来阴影,但泰翁来到四明村给徐、陆的生活带来了最难忘又快乐的三天。泰翁当年就住在徐家那间有特大写字桌,堆满书籍、杂志的房间里。 抗日战争时期,鲁迅三弟周建人曾住四明村38号,周的三个女儿住亭子间,鲁迅之子周海婴则与叔、婶同住三楼,海婴与周建人的两个女儿同读光夏小学,为了海婴的安全,周建人为他起了个假名叫周渊。曾听沪上绍兴籍美食家沈嘉禄先生说:“抗战时期,周建人夫人在四明村里自制家乡绍兴霉豆,味道很鲜,曾给周海婴留下美好回忆,秘制方法透露如下:豆子蒸熟晾在竹匾上,三五日后,豆生白霉毛,毛落豆湿后,入甏加姜末、花椒、等量的白豆腐干小粒,冲入凉淡盐水,密封几日后取出浇上小磨麻油,便是当年周家每餐必备之下饭菜,帮助周家度过艰难岁月。”某日,笔者见到曾住四明村的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名印家王福庵于1946年在四明村刻的满白文印章,印文:“德清徐氏考藏金石书画之记”。边款:“丙戌二月福厂作于沪上四明村舍”。四明村南端118号那幢独立式住宅,村里人都称它为“周公馆”,那是曾对辛亥革命有过贡献的光复会骨干、京剧名角周信芳的堂叔、四明银行董事之一,周仰山的私人别墅。 今日四明村已经粉刷、修葺一新,旧貌变新颜,处处闻和谐,但老上海积淀的岁月沧桑之皱纹,已经深深地铭刻在这条老弄堂那退色红砖、黑漆大门、硬石门框、斑驳阳台之中,一扇扇旧木窗,宛如一页页书页,记载着近百年历史的四明村老上海人家过去艰难日子里的悲欢往事,在这里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和身影早已融入这条老弄堂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抹之不去昔日珍贵的记忆,永远留在四明村人心中!◆ 杨忠明 |相|关|链|接| 曾住四明村的14位文化名人 朱积诚(1890——1982)书画篆刻家 徐志摩(1896——1931)诗人 来楚生(1902——1975)书画篆刻家 陆小曼(1903——1965)画家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 章太炎(1869——1936)文学家 高振霄(1876——1956)书法篆刻家 吴待秋(1878——1949)书画篆刻家 王福庵(1879——1960)书法篆刻家 周建人(1888——1984)文学家 胡 蝶(1908——1989)电影演员 严 俊(1917——1980)电影演员 吴青霞(1910—— 今)书画家 高式熊(1921—— 今)书法篆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