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马丹 |
|
本报记者 马丹 最近,沪上中小学纷纷组织秋季运动会。跑步、跳高、接力赛……参加比赛的总是那几张熟面孔。就读市区东部一所高中的小陈自嘲为体育“残废”,跑不快跳不高。“运动会拿名次肯定没我份,还不如带本书去看看,就当休息好了。”一些学校还经常以“今年又平了校百米赛跑纪录”为荣,更是冷漠了运动细胞不足的部分同学。 人人都参与 不做旁观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热情,不少学校动足脑筋: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不做运动会旁观者。 学生裁判:参与第一 场上较量的是学生,场边呐喊的是学生,吹哨判罚的裁判员里有七成还是学生。浦东新区川沙中学的运动会,全校总动员,没让一个学生闲着。高二学生小陈体育成绩一向不佳,以往开运动会,她只能做拉拉队员。但今年,她也过了把参与瘾,像模像样当起了跳高学生裁判。“红旗落,掐表,头过终点,再掐表!”百米赛道旁,一位男生裁判,一边默念一边紧张地掐算手中的秒表。他告诉记者,这些专业知识,都是他在学校的“田赛裁判”体育选修课上学到的。“我跑得不快,但为别人服务还是可以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笑。 川沙中学实行体育学分制,每个学生到高三必须修满60个体育学分才能毕业。体育成绩、锻炼态度、运动会参与度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学生当个好裁判,可以拿到一个项目冠军的学分。校长陈忠新说:“体育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事。无论以何种形式,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体验体育乐趣,才能激发锻炼的兴趣。” 中外合办:友谊第一 黄皮肤,白皮肤……校运会变成“小小奥林匹克”,不同肤色的中小学生同场竞技。10月底,黄浦区的光明中学和上海德法学校相互邀请体育代表团,参加各自的校运会。校长穆晓炯说,这是和联谊的国际学校合办校运会的首次尝试。但国际间同龄人之间的比赛,也暴露了中国孩子缺乏体育锻炼的弱点。“许多项目都让法国孩子拿了第一名,比如跳高、100米、1000米等。”穆晓炯说,虽然败北了,但原本对体育锻炼采取应付态度的中国学生认真起来。运动会结束后,操场上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多了不少。 不让学生当“旁观者”,光明中学还设计了不少趣味体育项目,比如“弄堂九子游戏”、长绳、绑腿跑等比赛。“运动会比赛项目不应走尖端,而应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奖牌礼品:兴趣第一 运动会上,学生赛得热火朝天,运动会后,操场上又是冷冷清清。为了给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保鲜”,不少学校在设置比赛奖品和奖牌上下了不少功夫。一位校长透露说,以前运动会获奖,给学生发张奖状就完事了;现在,学校除了给予学生和班级荣誉肯定外,一般都会配发体育器械,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会只是一时的,锻炼才是长期的”。 一些学校还会给获奖学生颁发镀金、镀银的奖牌。一位校运会的“百米王”告诉记者:“以前都是薄薄一张纸,现在变成奖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特别有成就感。” 时尚运动抢风头 传统项目受冷落 不少学生喜欢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里“捣浆糊”:跑步慢吞吞,跳远懒懒散散。是学生不爱运动吗?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体育老师告诉记者,大部分学生不是不爱动,而是运动项目不够吸引人。 时尚体育受青睐 民立中学体育教研组曾在学校做过一个小型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30%的学生选择看书代替锻炼,但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却纷纷抱怨现在的体育锻炼项目太单一和陈旧。“一说锻炼就是跑步,太没劲了。”一位女生说。 为此,民立中学从去年起尝试开设一些时尚体育课程,意外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去年,体育教师符洁庆给高三女生开了门瑜伽选修课。这班学生里,有的从来不愿参加锻炼。一个学期下来,所有学生都坚持了下来。符洁庆说:“原本以为女生娇气吃不起苦,没想到,冬天里光着脚也照练不误。” 想动却缺少场地 近日,静安寺伊美广场的空地上常有一群学生练习啦啦操。记者了解到,原来是市中心一所高中的学生在为校运动会做准备。人来人往,学生依然跳得一丝不苟、热火朝天。“下午放学后,学校就不允许学生呆在操场上。没地方练习,只好到这里来练。”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平时他们都挺爱跳健美操,就是苦于没场地。 据了解,市区不少学校都面临着体育锻炼场地紧缺的困境,学生想锻炼却没场地的事时有发生。不得已,不少学校螺蛳壳里做道场,把体育锻炼空间往纵向发展。格致中学建造了地下体育馆,每天定时开放体操房、乒乓室等供学生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