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际,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就业率居上海市属高校前列的漂亮答卷—— 课堂勤动手 上岗快适应 钱滢瓅 蔡立弘 |
|
积淀了50余年办学历史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尽管本科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但就业率连续三年始终保持在96.50%以上,居上海市属高校前列,且专业对口率达到83%以上。为何她培养的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呢?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解密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学生课余爱“折腾” “你好,欢迎光临。”记者刚踏入该校电机学院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室,一只可爱的米老鼠就向记者“热情”地打起招呼。这是大学生的“杰作”,将课堂上学到的超声波位置检测技术,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制作成这只“迎宾”米老鼠。 这里展示的都是大学生自个儿在课余“倒腾”的玩意:融合传感技术、识别技术的自动循迹智能汽车、太阳能台灯、自动风向标、用模具技术制作成的皮卡丘……每届新入学的新生都要来这里上一课——原来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现实当中。 “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这就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原则。 2000年4月,上海轻工高专、冶金高专和化工高专合校组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那时,全校就围绕着“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一所大学?”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建成一所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成为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摇篮。 错位竞争奔一线 “我们的学生自我定位非常明确——到生产一线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翁德明告诉记者,他们的学生在就业时决不好高骛远,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达93%,绝大多数活跃在生产一线。 动手能力强,上岗“快适应”,则是用人单位对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生一致的评价。近期,学校对280余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和较强的占88%;技术业务能力过硬和较过硬为84.8%;新知识运用能力好和较好为88.4%;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和较强为71.0%。一些用人单位已改变了以往只用重点院校毕业生的观念,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生刮目相看。 分层递进育能手 而擅动手、零适应的背后,则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和建立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教学体系及“分层递进”模式。 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认识—实验—实训—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由宽泛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逐渐转入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先后投入550万元用于加强课程建设,科研经费也从合校之初的368.4万元上升至2006年的5540.6万元,名列市属高校第4位。 学校大力提倡引进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建设和安排1-2门校企合作的课程。要求通过短课程、学科专业前沿讲座、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 创新实践入学分 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学校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研究性的社会实践以及论文、专利、执业资格证书纳入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考核范围。学校还设立了创新基金,至今已出资50万元资助大学生做课题研究。 应用电子创新实验室里被称为“学士工作站”,所有的桌子都排成“X”的形状,学生可以随时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进来,把未知的“X”解出来。这里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此做数字电子产品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等,可以“携着创意来,带着产品走”。 目前,该校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25%至30%,学校还建立了包括宝钢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电器集团、上海石化公司等在内的112个校外实习基地。如计算机系的毕业实习采用准员工方式进行,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具备良好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菜单方式为学生提供软件开发的实习模块。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普遍提高软件规范开发的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钱滢瓅 实习生 蔡立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