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版
  
200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济养老院精心护理瘫痪的、插着胃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受到家属称赞。杨院长说:
“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高毅果


   面对因脑梗而瘫痪的老人、插着胃管的老人、患有慢性病又不能长住医院的老人……家属做护理工作,实在力不从心。怎么办呢?

  有着切身体验的读者汪松龄告诉记者,广济养老院专门接收和护理这样的病患老人,帮助家属解除后顾之忧。

  救护车直开养老院

  今年3月,汪先生88岁的丈母娘不慎摔坏了股骨,躺在床上不能动,肠胃功能渐渐萎缩,靠鼻饲维持生命。后来,医院床位紧要求老人出院。老人插着胃管、打着吊针,出医院后该怎么护理?汪先生急得走投无路。最后他找到广济养老院。当时养老院床位已满,但住院负责人单主任非常同情,决定加床收下老人。

  救护车从医院直接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入院后,发现老人吸收不好,护工就不厌其烦增加喂食次数;老人全身浮肿,床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判断是吊针打得太多不吸收引起的。吊针减量后,浮肿果然全部消退。汪先生见到丈母娘逐步康复,十分感激。

  两只老烂脚治愈了

  2005年,复旦大学教授金爱珍的母亲病故,父亲身体急速衰弱,特别是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不断恶化。虽经治疗并做了膀胱造瘘术,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从此,金教授要经常送老人去医院看病,每天还要定时给他打胰岛素,教学工作受到了影响。同时,因不是专业护理,老人糖尿病控制不好,背部生了褥疮,两只脚后跟也开始溃烂。金教授泪如泉涌,深感愧对老父亲。

  她慕名向广济养老院求助。院领导二话没说收下了老人。床位医生天天帮老人清洗疮口、老烂脚,冲洗膀胱;护工老刘体贴有加,发现老人便秘就用手抠;见大便失禁就帮他擦洗、更衣换裤。半年后,金教授的父亲血糖得到了控制,褥疮和老烂脚也治癒了。

  这里的厕所没异味

  美籍华人孙虹是匹兹堡大学医院的外科医生。他父亲98岁,患有脑动脉硬化,住在上海一家养老院。老人经常吵闹,养老院也没有办法。为此,孙先生不得不回上海来处理。

  一天,他途经纪念路,偶尔看到广济养老院。走进大厅,里面挂着许多锦旗。他想探个究竟,便到处查看。房间陈设简单,但整洁干净,厕所没有异味,床褥没有污迹。他还不放心,找到院领导,要求掀开盖在老人身上的被子看看。结果令他叹服:躺在床上的老人个个干干净净,连臀部都干爽无褥疮。

  孙先生随即将老父亲送进这家养老院。医护人员细致观察,找到了老人经常吵闹的原因。作针对性治疗后,老人安静了,孙先生放心了。为感谢医护人员,离沪时,孙先生特地赶到养老院,和床位医生、护工合影留念,还送上了一面锦旗。

  发挥余热关爱老人

  广济养老院是几位退休医生合股开办的。他们长期从事老年病的治疗,知道老年人患有许多慢性疾病,又不能长住医院;而家属护理有困难和问题,于是决定拾遗补缺,开办具备护理功能的养老院。为老人和家属排忧解难的同时,正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该院杨院长说:“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正是出于这样的爱心,养老院考虑到退休老人养老金都比较低,坚持低收费。但对工作的自我要求很高:招收医务人员,包括护工,都必须面试,首选对老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再培训上岗;规定护工不准收小费,一旦发现就辞退。开办4年来,这里已护理了1000多位老人。   

  本报记者 高毅果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