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光启和利玛窦、熊三拔

(意) 倪波路


  在很多画像中,徐光启总是和一个欧洲人站在一起,他就是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利玛窦堪称“文艺复兴人”,不仅神学造诣深厚,而且精通科学、文学、美术、音乐,并懂得书籍印刷、钟表修理、房屋建造和作物种植。在中国逗留期间,他向中国人介绍了不少西方学说,特别是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成为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利氏还掌握一项隐秘的“记忆术”,并凭借这项“特异功能”赢得了明朝士大夫的好感。

  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就有“记忆术”流传,按照大学者西塞罗和圣托玛斯等人的记述,所谓“记忆术”就是在人的头脑中构造一座虚拟的“记忆之宫”,掌握记忆术的人可以看见众多相连的房间,里面装载着与词语的意义相关联的物与像。利玛窦来中国后,以惊人的效率学会了汉语,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成为西方第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学者。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有一套“记忆术”,他将有关中国的知识置放在虚拟的“记忆之宫”中。利氏曾向士大夫们展示他“过目不忘”的神奇本领,当时中国人非常重视背诵儒家经典,利氏就向士大夫传授记忆术以帮助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其中就有徐光启。投其所好地传授记忆之术,拉近了他与中国士大夫的距离。

  我是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处长,外交事务之余,爱好研究徐光启和利玛窦的故事。我在意大利的拉丁文古籍中发现,利氏的“记忆术”,来自欧洲16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噶米洛(Giulio Camillo)。他构造了以“7”为基数的类似阶梯状剧院的“记忆之宫”。这个虚拟的宫殿7排7列,由49间房间组成,每个房间绘有各种图像和符号,对应虚拟的居住者。房间横竖之间都有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数字7乃是西方的神数,根据西方传统,标志着与人世息息相关的7大星体,由左至右在图上表示为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7天为一个星期,就是这么来的。噶米洛依照隐秘的星占术原理,设计出由49个房间组成的神秘宫殿,这套神秘学说被整个欧洲的君主王公拿来钻研。儒生们热衷“背功”,对利玛窦带来的“记忆术”也很好奇。

  利玛窦在1610年去世后,徐光启在动荡的崇祯年间又活了23年。在此期间,另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士熊三拔成为徐光启的助手。徐光启借助这个年轻人,翻译了欧洲水利工程学著作《泰西水法》,后来收在著名的《农政全书》中,是引进西方工程学的先驱。这个“熊三拔”,原来的姓氏是“Sabbatini de Urisis”。“倪波路”也姓“Sabbatini”,原来就是熊三拔同一家族的后裔。利玛窦、熊三拔来中国后,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死后安葬在北京。但是,同姓的后裔们仍然记得祖先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借徐汇区纪念徐光启《几何原本》翻译400周年的机会,徐、利、熊家族的后裔,将聚首徐家汇,缅怀先人,何其欣然!(本文由尹荣代笔)

  明请读一篇《在里斯本“发现”徐光启》。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