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人 陈先法 |
李炜很特别,秀气、白皙,已是34岁了,还像个大男孩似的腼腆、害羞。与他说话也不会大声嚷嚷,安安静静的,很儒雅。他说普通话,虽然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柔软的腔调,很好听。他说得好听的还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更让人感慨的是他写了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书》。在这本书里,他以文学的语言和哲学的思考谈论了三十位西方作家,兼容古今,远则荷马、修昔底德、西赛罗,近则涵盖二十世纪;身份包罗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思想家。一个作家是一个主题,他都用精简的文字描绘了其生平,又旁征博引地穿插名作章节,深入浅出且生动地写出自己的随想。如此一本书,不禁让人想起苏东坡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书中书》中他“薄发”出这么精彩的内容,平时要“博观”多少书啊! 李炜,真是个“书痴”。他在自己的书中说:“书乃无聊或寂寞的解毒药。”难怪连文坛前辈夏志清也颇为感慨,说:“我同李炜君相识才一年,屡为其年纪虽轻而读书之广博通达而惊奇。最近把他交我阅读之英文书稿(即《书中书》)拜读了,更对他钦佩不已。我来美已近五十九年,还没有见到过比李炜对西洋文化大传统领悟更多,甚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下来直至二十世纪英美法意等国,以及东欧北欧诸思想、文艺界名家之代表作读得更多的中国青年。”著作等身的余光中先生也赞许地说:“从这本《书中书》看来,李炜读过的西书应该十倍于我。……他虽然年轻,西学之博中有精却相当惊人,令我想到钱钟书……” 有人说李炜的成长中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文脉,这话没错。他母亲就是在台湾几乎人人皆知、已出版了一百多本书的著名作家曹又方。八年前她发现罹 患癌症第三期,两次手术、六次化疗后,她为自己举行“生前告别式”,告别式上有人为她悲伤落泪,而她却布置了鲜花、气球、彩带,始终带着优雅的笑容。两年以后又以“重生茶会”宣布战胜病魔。作为作家的母亲,从来没有刻意要求儿子看书、写作、投稿,而是以她的坚强毅力,向儿子示范了一种自由的生命姿态,浓浓的书卷气质和优雅的风格。 15岁那年,李炜离开台湾去美国学习。那时他的英语很差,认为用不上多少英文的数学可能更适合自己。那是大二时,有一天他去找一个数学教授,在门外看见一个金发大眼、约12岁的男孩,还拍拍他的头。后来才知道这小孩竟然是一个数学教授!那一刻他惊觉,即使 再过五十年,自己也超越不了这个天才。他觉得写作也许是唯一有可能通过努力累积成就的。从此,他就一头扎进了书堆里。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和欧洲的十几家不同的出版社当编辑,有文学的,有科技的,也有体育的等等,空下来就关在家里享受自己王国中的阅读、写作、音乐和电影。是呀,没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书痴,也是音乐痴、电影痴。他习惯把读书、听音乐和看电影的心得写成笔记。他说:欣赏作品的过程可以一个人完成,写作也是,可以想做就做,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许与他喜好孤独的个性有关吧。他母亲是个喜欢全世界走的人,她经常鼓励儿子:从纽约到巴黎、伦敦很近,为什么不去?旅行的钱母亲帮你出。可是他还不要。他没想要旅行,是因为感觉看一本书,比旅行团七天的见闻收获还要多。但是他后来发觉,很多事物还是要亲自去感受的。 他经常拿“好书”来激励自己,也拿“烂书”来鼓舞自己,一定要比它好。他曾引用聂鲁达的一句诗:“书,当我把你关上时,我就打开了生命。”实际上,这就是母亲一直尝试告诉他的。 是的,他很感谢母亲,感谢母亲在“爱漂亮”上给他的影响,让他也活得一心追求漂亮,不仅在写作的文法结构、遣词用字上,而且在生活细节上、做人处世上、造型打点上,都要求漂亮有型地做自己。有一次做客一家网站时,主持人提到他刚完成的一部“很有意思”的书,让他给网友们介绍一下,这也是做广告的机会啊!可他却谦虚地说:还是不说吧……离开上海前,出版社在一家普通饭店请他吃饭,他一直坐立不安,问他为何?他说:出版社刚出他的书,还没有赚钱哩……说这话时神情羞涩腼腆得像大男孩。有人说李炜漂亮有型得似书中人。 去年底,他放弃了纽约自由又优雅的生活来到北京,成功进入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被聘为外语专家。然而,他毕竟很特别,毕竟年轻、自信、沉稳、单纯又爱好自由,他想再过些日子来上海工作。因为上海是他从小向往,如今又令世界瞩目的大都市,可以谋得更多元的发展。他甚至想在上海找女友结婚安家。他说:“希望人生永远是逗号……” 说完这话,他又羞涩、腼腆地笑了。这羞涩、腼腆的笑容也显得那么的漂亮、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