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剥夺了市长的骑车权 东方晓 |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这么一位同志,为人平易随和,当了市长后仍然不改老习惯,骑自行车上下班。时间长了,公安局长有些不安,求见市长,说,非常尊重领导的习惯,但是作为公安局长,有压力,万一市长有个闪失,没法对社会交代。市长不愿让局长为难,只好改坐专车。过了几年,调北京任副部长,觉得在京抛头露面少,无人相识,又骑车如初。于是街头有了奇怪的一幕:副部长骑车在前,专车缓行在后。部里同志认为事关部门形象,这回他自己也有点不自在了,只得从善如流,再次放下自行车。 就这样,从地方到中央,市长被彻底剥夺了骑车权。想想真让人不解,在地方上是安全问题,到了北京竟成了“形象问题”。莫非官员骑车就不安全,就影响了形象?其实对市长而言,骑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了解社情民意,一举两得。市长每天骑车上下班,能知道哪条道年久失修,哪里占道经营,哪里城管野蛮执法,何处百姓生活艰难,等等。这些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岂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前呼后拥下基层所能得到的?即便事小如十字路口服从信号,也能起到表率作用。市民们知道有这样一位日常骑自行车出行的市长或副部长,一定倍感亲切,也更有安全感。这难道不比逢年过节访贫问苦以示亲民更有效果?再进一步,如果能有示范效应,领导干部竞相效仿,骑车或坐公交上下班,该有多少接触群众、体察民情、解决问题的好机会啊。 然而,这样真正的“群众路线”,却人为地夭折了,怎能不令人遗憾。究竟是什么让市长难遂心愿?表面看来,是下级和上级的干涉;深究开来,则是官本位和官场规则作祟。骑车上下班的人成千上万,而公安局长独独关心市长的安全,这就耐人寻味了。在公安局长的眼中,市长安全高于一切。对市长的安全负责了,也就对自己负责了,就能保自己的“一方平安”。至于副部长的“形象”,小而言之是本部面子问题:京中部委众多,未必没有比风,一个副部长骑车,是不是有点寒碜,让外人看了以为本部不和谐。大而言之,或许是另一层不愿道明的意思:同级都坐专车,你何必特立独行,让别人难堪?官场规则奉行整齐划一,最好不要标新立异。 官场上,多少人视专车为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趋之若鹜,甚至有人病危时依然不忘自己所享受的“待遇”,非等公车送医院,结果耽误抢救赔掉性命。相形之下,弃专车如敝屣而甘愿骑车的选择多么难能可贵。可是,连这样的个人选择都难容于官场,更别说赞许乃至推广了。 想起不久前的“无车日”,不少市长纷纷体验乘公交,参与骑车,呼吁市民响应号召,以减轻交通的拥堵。结果媒体拥上去,反而堵了。在镜头的跟进中,让人见到的是一种“行为艺术”。至于市长们的认识是否统一,有无效果,很难说。某市有位市长坐了一两站公交,让电视台拍完之后,就匆匆上了一直跟在后面的轿车。中国的事就是这样有趣。 不知道那位当年骑车的市长,——确切地说应该是那位副部长,现在坐在专车里有些什么想法。我估计他常常怀念过去自由自在骑自行车的岁月。如果骑车上班时见到这样的干部,我会很开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