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厂的记忆

郭红解


  在我们这个城市中,能让老老少少都接受的品牌或许不多。“光明”可以算上一个。

  儿时夏的记忆,离不开棒冰。烈日下,街头巷尾小贩使劲地用木块敲打着小木箱,抑扬顿挫地喊着:“光明牌,老牌棒冰……”橙色的是桔子,白色的是酒酿,褐色的是赤豆。用干涸的舌慢慢舔着长长的棒冰,一股清甜从嘴淌到了心田,真是爽极了。

  1968年冬,正值动乱岁月,学业停止了。一纸分配单,使我和“光明”结了缘。那些年每逢夏天,厂冷库门口就会长长地排着冷藏车,等待着刚“出炉”的冷饮。从老工人那里,我知道了它的创造历史:诞生于共和国创建之初的1950年。当年,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扭秧歌,宣传自己的品牌。工余时间,工人们还肩背棒冰箱走街穿巷叫卖。很快,“光明”牌得到了喜获新生的上海市民的喜爱。

  本以为要与“光明”同行四十一年,直到胸戴大红花,脚踩锣鼓声告老还乡。没想到,1978年我还能参加高考走进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又走上新的岗位,但我仍时常惦念着它的兴衰。

  我一直想回老厂去看看,可惜始终未能成行。四年前,工友突然告诉我,赶快来一趟吧,老厂要拆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顿时涌上了心头。老厂坐落在虹口四平路贯中路,时时翻阅的记忆已走了样,原先四周的棚户已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丛林般的商务楼和住宅楼,老厂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工友说,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要夷为平地了,厂区已卖给了房产开发公司,要在远郊奉贤建新厂了。于是,我们怅惘地沿着老厂两条长长的厂道,向每个车间,每个熟稔的地方一一告别。工友告诉我,将建一个厂史陈列馆,保存“光明”的历史。我这才感到些许欣慰。那年,在丹麦哥本哈根曾访问过嘉士伯啤酒公司的老厂,那里保留着当年的厂房和烟囱。陈列馆以图片和实物再现了公司150年的历史, 还原了当年酿酒制作的流程,让你身临其境。参观结束,还可在酒吧免费享用两杯嘉士伯啤酒或其他饮料,让人轻松地步出时光隧道。“光明”,是共和国国企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份“档案”应该留给后人。

  不知“光明”厂史陈列馆建得怎么样了。不仅是“光明”,还有许许多多曾经辉煌过的,现在存在或不存在的老厂的历史都应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老厂的记忆是我们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这样,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老厂史料馆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