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的记忆 郭红解 |
在我们这个城市中,能让老老少少都接受的品牌或许不多。“光明”可以算上一个。 儿时夏的记忆,离不开棒冰。烈日下,街头巷尾小贩使劲地用木块敲打着小木箱,抑扬顿挫地喊着:“光明牌,老牌棒冰……”橙色的是桔子,白色的是酒酿,褐色的是赤豆。用干涸的舌慢慢舔着长长的棒冰,一股清甜从嘴淌到了心田,真是爽极了。 1968年冬,正值动乱岁月,学业停止了。一纸分配单,使我和“光明”结了缘。那些年每逢夏天,厂冷库门口就会长长地排着冷藏车,等待着刚“出炉”的冷饮。从老工人那里,我知道了它的创造历史:诞生于共和国创建之初的1950年。当年,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扭秧歌,宣传自己的品牌。工余时间,工人们还肩背棒冰箱走街穿巷叫卖。很快,“光明”牌得到了喜获新生的上海市民的喜爱。 本以为要与“光明”同行四十一年,直到胸戴大红花,脚踩锣鼓声告老还乡。没想到,1978年我还能参加高考走进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又走上新的岗位,但我仍时常惦念着它的兴衰。 我一直想回老厂去看看,可惜始终未能成行。四年前,工友突然告诉我,赶快来一趟吧,老厂要拆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顿时涌上了心头。老厂坐落在虹口四平路贯中路,时时翻阅的记忆已走了样,原先四周的棚户已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丛林般的商务楼和住宅楼,老厂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工友说,用不了多久,这里就要夷为平地了,厂区已卖给了房产开发公司,要在远郊奉贤建新厂了。于是,我们怅惘地沿着老厂两条长长的厂道,向每个车间,每个熟稔的地方一一告别。工友告诉我,将建一个厂史陈列馆,保存“光明”的历史。我这才感到些许欣慰。那年,在丹麦哥本哈根曾访问过嘉士伯啤酒公司的老厂,那里保留着当年的厂房和烟囱。陈列馆以图片和实物再现了公司150年的历史, 还原了当年酿酒制作的流程,让你身临其境。参观结束,还可在酒吧免费享用两杯嘉士伯啤酒或其他饮料,让人轻松地步出时光隧道。“光明”,是共和国国企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份“档案”应该留给后人。 不知“光明”厂史陈列馆建得怎么样了。不仅是“光明”,还有许许多多曾经辉煌过的,现在存在或不存在的老厂的历史都应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老厂的记忆是我们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这样,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老厂史料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