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科医师人手紧缺 闸北区政协组织专题调研,建议引进外地医科生 江跃中 王智琦 |
家住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的张老伯,每逢周二就盼着社区医生上门为自己做理疗。全科医生团队进社区家庭,是上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行的一种新模式,但因全科医生团队人手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部分社区病人并不能享受像张老伯那样的待遇。闸北区政协医卫文体委员会对此做了专题调研,开出了“降低入沪标准分,引进外地医科生”的“药方”。 布点不匀 人手不够 全科医生团队,指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中医医生等组成的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综合服务。但按照每万人口配备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人手上还有很大的缺口,且当前全科医生团队不同程度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等情况,在服务质量和功能上,与“全人群、全覆盖”的要求相距甚远。 另外,各区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和硬件设施配套不平衡,一些地域面积大、居民多的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未必设置多,而像静安区、卢湾区等市中心区域,卫生社区服务站点比肩而立。有些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需要租用办公用房,在有的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至今还是空白。建议政府在规划时合理规划布点,新建或改建居民小区要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公建配套用房。 入沪标准 适当放低 调研报告提出,要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全科化转型教育和培训,并大量补充团队人员。另外,可建立二、三级医院卫技人员对口支援社区卫生站点的模式,定期选派优秀的中级以上卫技人员下沉到社区站点,出任社区“首席医生”。还可以聘用有能力、有资质的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担任全科医生。 从2004年起,上海市人事局对外地大学毕业生入沪采取评分制度,由于入沪标准分较高,眼下本科生甚至部分硕士生都无法办理上海市常住户口,使不少有志于当全科医生的外地大学生无法如愿。调研报告提出,可适当放低关卡,引进外地医科生充实全科医生团队。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王智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