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 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艾”小战士邓贝西昨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上感恩课——
需要帮助的人都是你的对象

马丹


  昨天,是上海进才北校10岁生日。高中3年曾5次进入“艾滋病村”、2006年上海学子“感动校园人物”邓贝西的出现,给朴实的母校校庆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校长金卫东说,校庆,应该是学生表达感恩之情的日子,而邓贝西的故事更能给他的学弟学妹们上一堂感恩课。

  助人是一种幸福 

  邓贝西曾因“抗艾”的故事,获得2006年上海学子“感动校园人物”。自2004年4月第一次登上开往河南的列车起,他已经五次进入河南“艾滋病村”:送书本文具,办图书馆,开英语课,甚至成了村民们心中亲切的小“村干部”。在高中时,他创办学生社团“同一社”,联络慈善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解决“艾滋村”设施落后和药物缺乏等问题四处奔波。今年,他从上海中学毕业,考入了复旦大学,并继续他的“抗艾”事业。

  “助人,是一种幸福。”在河南“艾滋病村”,邓贝西曾多次震惊和揪心地难受:被村民患艾滋病死后不断增加的新坟墓、被村民漠然戒备的眼神、被天真无邪的患病儿童……邓贝西说,要帮助这群人虽然很艰难,但是每次去,看到孩子围着他叫着“哥哥”汇报着成绩,就感到很幸福。

  感恩从身边做起 

  进才北校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常怀感恩的心情,才能让学生以平实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而邓贝西也坦言,他的“抗艾”念头和行动虽然都始于高中,但在母校的初中三年里,学校一直倾注的感恩教育在他心中埋下了助人的种子。

  在记者面前的邓贝西长得挺帅,话不多,有点“酷”,但他却挺乐意和自己的学弟学妹交流。有人问及该用何种方式去感恩时,邓贝西直言不讳:并不是非要每个人都要像他自己这样,才算是对社会的感恩。他告诉学弟学妹:“感恩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每个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成为你帮助的对象。”邓贝西建议初中生,在学习之余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伸出援助之手。

  本报记者 马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