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沙龙里能源领域专家众口一词—— 节能减排研究该换思路了 董纯蕾 |
有多少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把课题方向对准发达国家早已掌握的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有多少地方正一拥而上地发展清洁能源或出售温室气体排放权?有多少现成的节能减排装置、机理和技术被我们“冷落”了?由上海院士中心昨天主办的第35期院士沙龙里,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众口一词:作为当前热点之一的节能减排研究,该换换思路了。 不要跟在别人后头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金放鸣坦言,和国际上相比,我们的节能减排技术稍嫌陈旧了点。“应该有更多中国学者投入世界前沿的节能减排研究,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追赶先进国家。”她本人的研究课题,试图让能源与二氧化碳和谐循环:现在的能源危机在于能源的形成速度远远慢于人类使用能源的速度,能不能模仿地球上天然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让二氧化碳循环起来,迅速转化为有机能源?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特聘教授朱冬生将纳米技术引入节能研究,结果证明:纳米流体能强化传热,令传热效果提高50%。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在研究轨道交通静态节能装置,储存车辆刹车时产生的能量,回收再利用。 清洁能源不是“万金油” 上海市节能协会理事长施明融指出,清洁能源要科学发展。比如,太阳能发电的当务之急是研发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适当示范可行,大量推广就有些操之过急了。在没有掌握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之前,大量建设太阳能发电是能源和资金的浪费。 同样需要保持理性的,是对CDM(清洁发展机制)的估价。所谓“CDM”,是指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用我们手中的排放权换取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用于国内的节能减排工程——据统计,我国已核准了239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在的价格约为20~30美元/吨。从眼前看,CDM项目的确是笔划算的买卖。但若大量销售排放权,CDM项目的价格势必会下降,还将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制约。施明融提醒说,排放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长远规划、合理使用,不能一拥而上。 现成技术勿“束之高阁”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许敏刚参加了国际雾化协会的一次国际会议,他介绍说,过去25年的雾化研究工作已经揭示了很多液体燃料的燃烧机理,但并未被各行各业充分利用。其实,雾化可以采用电场、超声波、气沫等多种方式实现,有助于节能减排。 本报记者 董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