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楼市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2版:视觉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公司资讯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地产对话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研究报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国内楼市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专题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楼市资讯
 第B38版:楼市资讯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B09版: 好吃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泥小炉
吃蟹续谈

西坡


  文 / 西坡

  前回我胡诌了一通吃蟹的见闻和见识,间以东方朔的笔法,不想竟引来一些朋友的共鸣,有个极相知的朋友甚至坦陈自己便是“乱嚼派”,但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愧怍的意思。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我们不必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而不安,相反,对任何无明显有害的事物都有兴趣尝试一下,恰恰是有智慧,有胆识,有胸襟的表现。

  现在正是“壳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的吃蟹佳季,居家小酌,公务宴请,有几只蟹脚扳扳,便是上了档次。只是,有道是“看菜吃饭”,请人吃蟹,也得看对象,否则难免吃力不讨好。

  我吃过一次蟹宴,座中居然还有外国人。只见两个老外毫不迟疑地把蟹的膏和黄剔出扔掉。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正是健康的大敌;在我们看来,没了膏黄,吃蟹的品位至少降低六成。而现场效果明白无误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们真是太馋了,馋到了差不多近于饮鸩止渴的地步!这种架着显微镜吃饭的场面,很让人扫兴。

  还有一种吃蟹氛围也常常令我丧气。一桌人吃蟹,大家按部就班走程序。将两只蟹钳收拾清爽之后,我猛然发现,在座的大多数人早已金盆洗手消停下来;再一看他们门前,敢情八跪二螯,仍为毛发未损之“整编师”!暗忖良久,不得其解;后顿然憬悟:莫非因为怕吃蟹脚致吃相不雅而歇搁?想想自己那副鲻铢必较、张牙舞爪的认真劲儿,相比之下,境界不是太小了点吗?转念一想,不对呀,吃蟹不吃蟹脚还叫吃蟹吗?要不然古人何必发明所谓“蟹八件”呢!从前的吃客,以蟹之残骸拼接成一只完整的蟹形而备受推崇;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用蟹螯拼成蝴蝶给我们玩……如果不把蟹吃得干干净净,办得到吗?

  吃蟹虽然不过是吃里边众多“子系统”中的一个,但“链条”相当完整,牵涉到养、捕、贮、烧、调、吃等各种“兵法”,学问不少。那些精于吃且勤于思的人,总能尝到人间至味。

  烧蟹向来有“蒸派”和“煮派”的分野。居家吃蟹,倘若取“蒸法”,其结果往往偏于老结,失之润滑;倘若取“煮法”,下场便是膏黄外泄,肉质懈怠,故难得圆满。有个朋友喜欢吃蟹,也烧得好,秘诀在于:取一只高质量的大口径平底不锈钢炒锅,将蟹肚皮朝天放入,放水至蟹背(不浸没蟹背),用白葡萄酒或啤酒浇淋若干(不用黄酒,以其味过烈也),上火。这样烧出来的蟹,既有煮的优点,又不失蒸的好处,确实好吃。

  想起来也真是感慨:有的人一辈子墨守成规,一辈子都在吃不地道的菜肴,又一辈子在不断地抱怨没好东西吃,可就是一辈子不肯改变思路、创新求异,活生生错失了人间美好的享受。这虽然不能说是悲剧,但肯定不是喜剧。

  吃蟹如此,做人也许差不多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